宋·柳永
煮海之民何所营? 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 牢盆煮就汝输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 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曝盐味加, 始灌潮波塯成卤。
卤浓盐淡未得间, 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 朝阳出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 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 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从潴卤至飞霜, 无非假贷充糇粮;
秤入官中充微值, 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 官租未了私租逼;
驱妻逐子课工程, 虽作人形俱菜色。
煮海之民何苦辛, 安得母富子不贫!
本朝一物不失所, 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输辍, 君有余财罢盐铁。
太平相业尔惟盐, 化作夏商周时节。
柳永的创作题材,大都囿于都市的繁华、妓女的生活、羁旅的痛苦和怀恋伤情等,再由于有关他的遗闻轶事,人们常把他看成典型的风流才子。然而,他的《煮海歌》却对盐民劳动的艰苦和所受剥削的深重,寄予深切的同情,为他们发出呼吁。
《煮海歌》开篇以设问语气,颇为引人注目。为什么要煮干海水制盐呢?发端即扣紧题目。以下三句既回答了问话,同时也暗示生活在这不毛之地的盐民的苦难深重。其中“牢盆煮就汝输征”是写统治者对盐民的残酷剥削。“牢盆”是熬盐的器具。输征即纳税。柳永虽没有象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直接引用孔子的话,呼喊出“苛政猛于虎”来正面控诉当时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而只写穷困至极的盐民还必须缴纳赋税,饱含着作者对盐民的同情。这四句是第一层次。
“年年”二句是说,等春夏潮水退后,把海滩上的淤泥刮干净,整好盐场,开始晒盐、熬盐。紧接着作者按制盐的顺序逐一写来,而重点放在“卤浓盐淡”不能间断上,扣住题眼“煮”字。“豹踪”句是写他们上山“采樵”之险;“朝阳”句是写他们劳作时间之长;“船载”句是写他们运柴之累,这几句,各有重点,但句句扣住一个“苦”字。层次分明,环环相扣。柳永曾作过昌国(今浙江定海)晓峰盐场的盐督官,有机会接触盐民,对制盐过程了如指掌,所以才能写得如此具体、深刻。以上十二句为第二个层次,写的是制盐过程。
“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糇粮”中的“潴”是指积水的地方;“飞霜”:形容盐的洁白;“假贷”即借贷;糇粮:就是干粮。这两句的意思是: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制盐过程中,盐民流血流汗,却还得靠“假贷”来购买“糇粮”充饥。接着就进一步叙述了在饥饿线上挣扎的盐民,经过“从潴卤”中获得“飞霜”后,竟还遭到种种的辛酸和不幸。“秤入”二句是说官府收盐作价低微,因此借人家一贯钱,往往需要值十贯钱的盐才能偿清。以上四句中,前后两个“充”字,形象地点出了不管是私租还是官租,它们交替盘剥盐民,这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压榨得盐民没有喘息的机会。“驱妻”二句承上文,把盐民悲惨、痛苦的遭遇,作了更深层的描绘。这里,无疑渗透着作者对当时统治者的愤懑和谴责!以上是第三层。
“煮海之民何苦辛”是总结上文,触发作者的感慨和议论。“安得母富子不贫”中“母”“子”是比喻封建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本朝”二句是采用委婉讽喻的说法,要求当今朝廷治国得当,皇恩能推及到海滨盐民。为此,诗人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只要“甲兵净洗”,就能减轻输征,废除盐税、铁税。末尾“太平”二句,表示希望有良相治国,恢复夏、商、周“三代之治”,实现天下太平。“尔惟盐”出自《尚书·说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古代常把治国比作烹饪,宰相相当于盐梅之类的主要作料。所以作者把煮盐和宰相的职能联结到一起,扣住题意,从一个新的角度呼吁当权者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盐民的生活。
从总体上看,《煮海歌》主题鲜明,基调比较低沉,可以看成一首是替盐民呼吁的诗篇,是作者正义感凝成的笔墨。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它弥补了柳永创作题材比较狭窄的不足,也雄辩地证明了柳永并不是一个对人民疾苦漠不关心的人。
但是,《煮海歌》用笔比较平直,在写作技巧上也没有什么令人拍案叫绝之处,与他《乐章集》里的其它词章相比,有十分明显的距离。
上一篇:《淮民谣·宋·尤袤》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田家·明·刘基》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