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
河北民, 生长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 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 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依来就南, 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天地白日昏, 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 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首古风歌行体是诗人早年的作品,以写河北民遭受的人祸天灾为主线,交织进内外矛盾,并以南人丰收也无食作陪衬,反映北宋一代人民的苦难,揭露了北宋中叶政治昏暗、内外交困、阶级矛盾加剧的现实,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北宋的灭亡,由此作者表达了对盛唐的向往。
诗的前两句概括写河北民长期受压榨过着悲苦的生活,总领全文。接着层层剖露悲苦的原因;国家无力保卫边境,使他们备受辽和西夏入侵与骚扰之苦。家家男女耕织的劳动果实全部被官家掠走,一是送给辽和西夏作为媾和的钱币或失败的赔款,一是供给宋朝军队作军饷。再加上大旱之年,赤地千里,黄河本不会泛滥,但仍催逼河工,加重劳役。这样,赋税、灾害、徭役同时压在河北民的头上,加之大旱无收,更使他们陷入水深火热、无以谋生的境地。归根结底,人民的苦难是由北宋王朝造成的。河北民生活如此,河南民的景况又怎么样呢?“南人丰年自无食”一句,就写尽了河南民生活的惨状,河北河南纵然有一条大河阻隔,但宋王朝的残酷压榨剥削政策都是一样的,即使在丰年,那里的人民也是食不裹腹、啼饥号寒,脸上愁云密布。结尾两句,诗人借对“贞观之治”的向往抨击北宋统治者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寄寓了深深的慨叹。王安石变法的目的也在于富国强兵,但腐朽的北宋王朝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之,诗人只能发出徒然的慨叹。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王安石所渴望的理想社会,只能是“贞观”之盛世,他虽然同情百姓、反映民不聊生的情况,但只是站在行仁政的立场上来观察社会现实,提出变法的主张,是不能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的,他的许多诗歌只是发出了悲时悯人的浩叹,而写不出农民的反抗。
上一篇:《江行俳体(其一)·明·钟惺》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泰山梁甫行·魏·曹植》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