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何景明
念汝书难达, 登楼望欲迷。
天寒一雁至, 日暮万行啼。
饥馑饶群盗, 征求及寡妻。
江湖更摇落, 何处可安栖!
〔望之〕孟洋字。孟洋,河南信阳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官至南京大理寺卿。能诗,有《有涯集》。
这是一首酬寄友人的诗作,其中却寄寓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政乱民困,零落漂流,诗人不能不为之感叹。
首二句起笔突兀。诗题为“答”,这里却写书信难到,又写诗人求信心理的急切难捺。一个“迷”字画出了诗人等信时如痴如醉的神态。求信不达,诗人登楼远眺,望鸿燕传书,带来佳音,然而望眼欲穿也终归于失望,登临楼台,虽近于迷狂仍一无所获。
颔联“雁至”二字作了暗示,友人的书信终于来了,这也揭开了上联留下的谜底。原来那是诗人向友人诉说自己等信时的情态和心理。“天寒”点出望之来信的时间已为秋末冬初。“日暮”一句对应上句,重在意象的刻划,也为下句起了过渡作用。天寒日暮,雁过万点,咿呀啼叫,一种冷清凄寒的氛围脱然而出。
颈联写社会时势。灾情发生,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盗贼蜂拥而至,打家劫舍。整个社会一片昏暗。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官府催逼勒索,横征暴敛,就连一位寡妇也不放过。诗人的愤慨不平之气溢于辞表,显而易见。
结尾一联诗人感叹自身漂零。“江湖”一句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所处时代的动荡骚乱。在如此不安的时代,诗人为自己找不到一块平安的栖身之处而感慨。言外之意,诗人向封建统治者治国无方,不能维持社会安定提出了谴责。
诗人关心民瘼,同情百姓的不幸遭遇,指责官府遇饥荒之年非但不能开仓赈济,反而搜刮民财,这些均为诗人儒家仁治思想的表现,为合理部分。诗人不能明辨是非因果,对所谓“盗贼”的指责则是其局限之所在。统治阶级的严酷盘剥,造成了百姓难以为生,引发了人民的反抗,并非由于人民的抗争导致了社会的贫困,这是历史的真实,诗人却不能看出。当然,这是时代阶级的局限,并不能以之苛求诗人。
诗人为明代“前七子”的代表人物,主张诗宗盛唐。他的创作,也体现了这一观点。诗人以为:复古当“富于财积,领会神情,临景构法,不仿形迹”(《与李空同论诗书》),即是说复古在于精神内核的追随,不应是亦步亦趋,机械模仿。《答望之》一诗便体现了这一特点。全诗气韵流畅,深沉含蓄,不露刻画痕迹。置之明人诗中,显然是一首比较成功的佳作。
上一篇:《硕鼠·《诗经·魏风》》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织妇辞·唐·孟郊》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