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张维屏·三元里》原文赏析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家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夷兵所恃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下者田塍苦踯躅,高者岗阜愁颠挤。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一戈已摏长狄喉,十日犹悬郅支首。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魁真易事。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攸然逝?魏绛和戎且解忧,风人慷慨赋同仇。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整首诗一开始,诗人便以漫山遍野雷鸣般喊“杀”声震撼人心,统领全篇,笼罩着一种历史剧般慷慨悲壮的气氛,点明诗题并交待事件发生的场景和过程。
一八四一年五月,英国侵略军占领广州附近的泥城和四方炮台,奕山请降。统治者的软弱无能激起了人民强烈的爱国义愤。当英军四出骚扰掳掠,经过三元里时,三元里附近一百零三乡农民高举“平英团”的大旗,自动组织起来与英军展开激战。人们将敌人诱至牛栏冈一带,像拦住闯入菜园的野牛一样,埋伏的乡民一齐冲出,漫山遍野,重重叠叠,高举锄犁,拉开了中国近代人民团结御侮和反侵略斗争的序幕。
三元里前,平地何来雷声?不是雷声是呼声。是众神震怒,声贯天宇,地动山摇。因“义”生“愤”,因 “愤”生“勇”,乡民合力,无坚不摧。围绕三元里斗争的正义性和群众性这一主题,诗人始终扣住“千众万众”,并把他们放在全诗的中心来写。因为人各有家,“家家田庐须保卫”,当然“不待鼓声群作气”。随着诗笔描绘,事件次第展开,细节更为具体,情势日益迫切。以下二句,让我们看清了某些局部:
前进队伍中竟然有妇女——“妇女齐心亦健儿”。
乡民有什么新式武器——“犁锄在手皆兵器”。
一百零三乡列阵远近,四面八方,条条长龙般的队伍沿溪山鼓噪而进,旌旗斑驳,色彩绚烂。一面是犁锄在手,刀剑如林,乡民因义愤而生勇,万众不待鼓鼙而合力; 一面是: 大特写: “凶夷”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诗人自注说: “夷打死仗则用黑旗,适有执神庙七星旗者,夷惊曰: ‘打死仗者至矣’!”这里,诗人以 “忽变色”三字,既写“凶夷”恐慌惧怕的心理,又巧妙地从敌人眼睛里反衬出乡民的阵势和声威。
一场遭遇战即将开始了。一方,是嗜血成性、豺狼般凶残的英国侵略军,手持洋枪洋炮; 另一方,是三元里一百零三乡的男女老少,高举耕耘用的犁锄。从力量对比看,后者似乎逊于前者,落后的农业生产工具毕竟不是现代洋枪洋炮的对手。在这些远射程、杀伤力极强的火器面前,奕山率领的清朝正规军和各地征调来的虎狼之师尚且望风披靡,不堪一击,何况是自发组织、仅以犁锄刀矛为武器的乡民! 但是,战争的胜负,不只决定于武器,还决定于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决定于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性。诗人突出地描写了这一点,让人们信服地看到,为保卫自己家室田庐的乡民作为正义的一方,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而必胜。
三元里前,黑云压阵,鼓角相闻。带电的云层在奔驰,愤怒的雷鸣在轰响,乡民正与英夷激战,忽然间,狂风四起,天地共鸣,如注暴雨自天而降。是自然的巧合?还是张天师唤来雨师风伯前来助阵?诗人的回答是——天人感应——“人心合处天心到”。于是乎,凶夷所有的枪炮全哑了火。三十六计莫如走,但谈何容易,牛栏冈的烂泥,硬是咬住侵略者的牛皮鞋,使它沉重得难以拔脚。或滑得前仰后翻,于是乎,在田塍边的,只能双手抓泥,踯躅爬行; 在岗阜上的,挤成一堆,瑟缩发抖。束手待斃,等待围歼便是惟一的出路。人民痛打侵略者的时机到来了。
“中有夷酋貌尤丑, 象皮作甲裹身厚”, 但乡民人多势众, 一拥而上。“一戈已摏长狄喉,十日犹悬郅支首。”此用汉陈汤破康居,割郅支单于头悬十日示众之典,显示了英国侵略军的可耻下场。“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魁真易事。”诗至此,可谓笔墨淋漓,豪情酣畅而民气大张,人心大快。
然而,意外的事发生了。“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攸然逝?”三元里战斗从上午激战至下午四时,英军仍处包围中,派来增援的部队也陷入重围。英军统帅义律向奕山求救,奕山命广州知府余保纯用欺骗、威吓等手段驱散三元里义军,让侵略军逃出重围。“不解何由”,这里,诗人明知故问,语意冷峻,看似平淡,表达了甚于裂眦的愠怒之情。
“魏绛和戎且解忧,风人慷慨赋同仇。”这里,“魏绛”用春秋晋国大夫魏绛与山戎之盟以利家邦之典作反语,以“风人”自居,慷慨而赋,“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现出与三元里乡民所持同一立场。末二句“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以有力的反诘句,对自诩强大,却又每年以金缯资敌谋求太平的清政府,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艺术上,此诗首尾贯注,一气呵成,是一首叙事诗,或者更像一篇“诗报告”,是以诗歌形式写成的战地新闻。诗人仿佛是一个战地特派记者,及时描写和报导了当时斗争的场景和全过程,客观而多元地反映了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塑造了人民群众的英雄形象。其次,《三元里》语言质朴平易,明白中见简括,晓畅中呈劲健,不事雕琢,挥洒自如,炽热的感情以淡淡语道出;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通,读来铿锵有力。以反映三元里斗争的根本特征——人民群众反侵略斗争这点上,成了梁信芳《牛栏冈》、朱琦《感事》、魏源《寰海十一章》等同类题材中的执牛耳之作。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古诗《查慎行·三闾祠》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