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沈德潜·天都峰》原文赏析
黄山天下奇,天都峰之特。绝地九百仞,陡如下斧劈。势疑塞高空,体许镇地脉。无心拔众上,众自莫敢敌。通体断寸肤,万石怒分坼。虬枝蟠千年,苍藓积五色。石室开旷朗,甘泉流罅隙。或云仙人都,轩辕此游息。浮丘与容成,飞行无留迹。斯理果不诬,长生归有德。胡为学仙人,空闻炼金石。
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因黄山乃兼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泉、峨眉之清秀、雁荡山之巧石与夫崂山之变幻神奇也。如此胜景,领略则忘身之所在,描述则无从下笔。沈德潜遍游黄山,有《黄山游草》一卷,而《天都峰》与《下百步云梯过华沟穿鳌鱼涧》最堪传诵。
《天都峰》一诗可分三层:前八句写天都峰给人的总体感觉。第一句“黄山天下奇”,最概括地指出黄山的“奇”这个突出特点,“天都峰之特”,点出天都峰在黄山胜境中的地位。“特”字之意是突出、超绝,这里是说天都峰为黄山三十六峰中最为超绝者。以下从四个方面来写:“绝地九百仞”言其高,“陡如下斧劈”言其险,“势疑塞高空”言其雄伟,“体许镇地脉”言其为东南灵秀之气所钟,无愧于此方主山。“绝地”即超出地面,“地脉”为古人所谓地的脉络,是古人在对山脉走向及横断山的地层结构等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概念,认为地脉关乎一方的政治、文化、人物等,一方地脉又有一主山为标志。“无心拔众上,众自莫敢敌”二句同杜甫《望岳》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样,成了咏山脉的名句,因为它们不仅通过比较写出了所咏之山的不凡,而且表现了一种谦虚的精神、博大的胸怀和无比的信心。同时,它还蕴涵着人生的哲理,同《老子》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一样,颇可耐人寻味。
天都峰为黄山三大主峰之一,海拔1829米,在黄山各峰中,最为奇险幻美。天开云低之时,由峰顶四望,茫茫云海之中,周围群峰只露出绿色顶巅,如海上小岛,天都峰则高浮太空之中,如“群仙所都”之地,这怎能不叫人感到造化的威力与巧智,不感到大自然的卓绝与伟大!
第二层“通体”以下六句,是作具体描绘。上一层为宏观,此一层为微观。黄山有四绝:松、石、云、泉。云与黄山的整体雄伟气象相连,已暗含在上段的“绝地”、“塞空”之中。此段“微观”镜头依次写山之体,山之衣,山之穴窍。诗人从无数奇景妙画中,选出最具特征、最能表现黄山景致的部分加以表现,而特别着意于石、松、泉的刻画。“通体断寸肤,万石怒分坼”,是说天都峰青石露体,呈奇效秀,各异情趣。“断寸肤”形容山石崩裂之状,“通体”言目之所触,在在皆是。“坼”即杜甫“吴楚东南坼”(《登岳阳楼》)之“坼”,为剖裂之意。这个“坼”字同“万石”相连,本来就造成了一个很开阔的意境,而加了一个“怒”字,更表现出悬崖危石给人的动态感觉,叫人觉得这些石头好像正在崩裂、飞迸、起伏、翻腾之中。这两句写黄山之“石”,将其形态之美与力之美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虬枝蟠千年”,言松枝蜷曲如虬龙之状,或横伸,或倒挂,或弯曲回顾,或夭矫纠结,其错节老干,似乎经历了无数春秋。“苍藓积五色”,言覆盖青岩的苍苔,因为阴阳燥润的关系,积久而呈现五色。此两句上句写松,下句写苔,虽巨细相去悬殊,而俱为山之披戴。如果说“通体”二句是写山本身,纯写其形,则此二句是并形与色一笔绘成。天都峰顶平坦如掌,又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因室外奇险景致的衬托,竟叫人觉得其中十分空旷开阔。“石室开旷朗”即写此。山石裂缝中又溢出甘泉,洋洋洒洒,冲岚光而下,其色、其声、其清凉之气可使人疑为仙境。元代汪泽民的《游黄山记》中说: “半壁泉飞洒巾袂,当新暑,凄然如秋。” “甘泉流罅隙”正写此也。
第三层八句,由传说而及于感想。关于一座山的传说,也就是这个山的文化积累,是它的景致、历史等反映于人们心中,被不断地充实、加工,经过人们的联想、想象创造出来的。传说黄帝曾游憩于此山,又传说浮丘伯为黄帝炼丹于此,黄帝之师容成亦曾居于此山。总之,从渺茫往古,它便有着不平凡的遭遇,这才正同“天都”二字相称,同它美至奇绝的景致相称。至于是先有“天都峰”之名,后有神仙都会的种种传说,还是相反,则很难说清。仙人已经“飞行无留迹”,只有这些神话传说一直保留。诗人想:如果这些传说是真的,那便说明: 长寿只归于黄帝、容成这样的有德之人。既然如此,为什么人们还要学仙而苦苦修炼呢?那些炼丹学仙的人,并没有听说哪一个成了仙啊! 诗中说的 “斯理”,指只有有德之人可以成仙之理。“不诬” 即不假,非欺人虚语。“金、石”,此指炼丹的原料。中国古代道家丹鼎派常拿了水银、硫磺等矿石加热研制各种化合物。
第三层的感想虽承接第二层对天都峰神奇美景的描绘,由 “或云仙人都,轩辕此游息”四句引起,但并非随意言及。就其所表现的思想而言,实由第一层来,因为第一层是鸟瞰式的总写,便无形中表现了一个观景主体也即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这个形象诗中未直接写,读者却可从诗外看出: 无此高大身躯,如何能通观横空塞天的天都峰?正由于读第一层前六句已在读者心中隐隐约约出现了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故读到“无心拔众上,众自莫敢敌”二句,便自然觉得它并非仅仅写山,同时也表现着人格、精神上的高尚、坚强与自信。全诗末四句表现的思想,不同此一致吗?
人们说,登山远眺可以心旷神怡,开阔胸襟。此诗所写,则同时表现了物我为一,主客相证的意念和思考,体现了一种纯正高尚的人格。因而,它不仅展现了自然美,也体现着一种崇高美,给人以哲学的启迪。
上一篇:古诗《黄遵宪·夜起》原文赏析
下一篇:古诗《查慎行·夹马营》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