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袁枚·抵金陵》原文赏析
黄金埋老变烟霞,一片长江六帝家。天意两回南渡马,秋痕满地故宫花。荆襄形势上游远,辇毂规模大道斜。我是荒伧来吊古,手挥羽扇问年华。
登临不尽古今情,无数青山入郡城。才子合从三楚谪,美人愁向六朝生。身非氏族难为客,地有皇都易得名。八尺阑干多少恨,新亭秋老月空明。
袁枚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散馆,他却因习清书不合格,不能在翰林院供职,分发江南做知县。翰林院和知县相比,一天一地。他诗中说:“问到出身人尽惜,行来公礼我犹生。”(《谒长吏毕归而作诗》)心里未免牢骚。到江南溧水上任,先抵南京。《抵金陵》即到后不久之作。
金陵是历史名城,六朝旧都。相传楚威王听人说这里有王气就在钟山下埋黄金以镇压。“黄金埋老变烟霞”正是从这个古老传说着笔,以表现金陵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南京是六朝古都,六姓帝王都以长江为屏障而立国。“一片长江六帝家”,一六呼应,和上句一山一水对照,十分凝练,同时“六帝家”又引起下文的咏史。
“天意两回南渡马,秋痕满地故宫花”,从历史写到眼前景物。五胡乱华时,晋元帝渡江建立东晋政权,当时民间有“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的童谣。北宋亡时,康王赵构也到南京,后来建立南宋政权。这好像是天意安排的分裂局面,但都成历史陈迹,作者此时见到的只是“秋痕满地故宫花”。当时宫殿已不复存在,故宫基地只是秋花而已。这是作者眼前所见和历史对照而写出的。手法略同于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
五、六一联写南京的形势。先写荆襄,“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上游荆襄对南京异常重要,这是泛论。“辇毂规模大道斜”,后写城中,辇毂之地指帝都,过去帝都规模已经变更不复旧观了,因为大道已斜。这个“斜”字不是趁韵,过去帝都的道路都是笔直的,现在这些大道都斜了,说明久已不为帝都了。
这以上是初到的所见所感,直接写南京历史和形势,自己没有出现,题目中的“抵”字还未交代,所以用“我是荒伧来吊古,手挥羽扇问年华”一收。“来”字交待题中的 “抵”字,“吊古”二字承上启下。这两句表面自谦,说是“荒伧”实有自负在,“手挥羽扇问年华”,羽扇,六朝名士欢喜持握,这时袁枚才二十几岁,风华正茂,“手挥羽扇问年华”,既有怕年华虚度的感叹,也有年轻有为的豪情。
第二首从上首 “来吊古”意思生发,“登临不尽古今情”既吊古又感今,本来可以接着写下去,他却用一句写景 “无数青山入郡城”隔断,作一波折。“才子合从三楚谪,美人愁向六朝生”,表面上这只是吊古,贾谊谪长沙,其后历朝多少才子远遭贬斥。三楚泛指湖南湖北安徽江苏一带,南京属东楚。联系作者从翰林院外放知县,这也同贬谪一样,这句诗既吊古又自伤。“美人愁向六朝生”,六朝多少美女不得善终,所谓天下事多不如人意。
“身非氏族难为客,地有皇都易得名”,上句从上首“荒伧”来,东晋过江都是些大姓豪强,如王谢氏族,侨寓南京,继续是名门望族,而平民百姓很难立足。这里是讲自己出身贫寒,没有钱势,所以难以在南京做客,可南京的名胜却数不清,因为昔是皇都。“地有皇都易得名”表面上写客观情况,但人事中何尝不是如此,反过来看,没有机遇,没有人吹嘘,就不易得名,这里也有为寒士鸣不平因素,带着这些不平,想到过去,发生这样的感慨。
“八尺阑干多少恨,新亭秋老月空明”,东晋时过江诸人的新亭对泣,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多少有志之士在南京登览时充满愤懑,而现在呢?新亭只有 “秋老月空明”,无复当时人物,一些感喟寄托景物中作结。
两首诗的结构,从紫金山写起,以新亭作结。中间用“我是荒伧来吊古”承上启下,用“登临不尽古今情”将历史和现实糅合起来。上一首重点写南京,下一首重点写才子远谪为古人和自己抒愤懑,结构很谨严。南京是大地方,历史悠久,古迹名胜众多,如何着笔,很不容易,不谈历史不行,光谈历史又变成老套,因为“金陵怀古”之类的题目前人写得太多了。所以作者在命题时强调一个“抵”字,写初抵金陵的所见所感,就可以把自己放进去,不是单写怀古,处处用古今对写的方式来表现。袁枚有牢骚,但清朝的文字狱很厉害,转喉触讳,牢骚要发,但又不能太露骨,怎么办?他巧妙地把自己的牢骚和历史上才子的不幸写到一起,表面上是在吊古,实际上是自伤,关键在“登临不尽古今情”一句,古今糅合,使人不觉。这就是古人所谓含而不露。在第二首中重点在牢骚而使人不觉,可见用心之苦,也是成功之处。
上一篇:古诗《郑燮·扬州》原文赏析
下一篇:古诗《查慎行·敝裘》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