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谢榛·送谢武选少安犒师固原因还蜀会兄葬》原文赏析
天书早下促星轺,二月关河冻欲消。白首应怜班定远,黄金先赐霍嫖姚。秦云晓渡三川水,蜀道春通万里桥。一对郫筒肠欲断,鹡鸰原上草萧萧。
此诗大概写于谢榛北游京师期间。谢少安,即谢东山,四川射洪人。时任武选官职。“犒师固原”,就是到固原犒赏军队。固原,明代“九边”之一,为甘肃的边防重镇。东山犒师使命完成后,被恩准回蜀,安葬兄长。在一首短诗中,表现这么复杂的事件,应该说是相当困难的。但是,谢榛却以深厚的功力,“将题意逐层安放,一气转折,有神无迹”(沈德潜《明诗别裁》)。
首联写送别谢少安犒师固原时的处境和心情。“天书”,皇帝的诏书。古代皇帝的使者叫“星使”。因此称使者乘坐的车子为星轺。一般说来,充当皇帝的使者是很光彩的事情。唐钱起《送裴侍御使蜀》“朝天绣服乘恩责,出使星轺满路光”。何以诏书下达后谢东山却迟迟不动身,竟至于要圣上再次催促呢?这突兀的一笔,在读者心中投下了一个疑问,但作者在对句中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环境氛围上加以渲染:早春二月,春风已吹绿了江南原野,但在北方,却是冰雪尚未消融。这里,诗人不仅摹写了客观之景,且对谢东山此时心境作了真实的写照:一方面,奉使犒师,说明皇上对自己的看重,可喜;另一方面,兄长谢世,却不能奔丧,又委实可悲。诗人以河水的冻面欲消,虽消却冻,状东山矛盾复杂之心境,给全诗笼上了一层悲剧的气氛。
颔联写作者对东山的赞扬和期望。班定远,即东汉名将班超。他曾奉命出使西域,对巩固汉王朝在西域的统治,作出了很大贡献。和帝永元元年(89)班超任西域都护,在那里度过了三十一个春秋,七十二岁才回到洛阳。诗人在这里把谢少安比作了班定远。应怜,并不是“应该可怜”的意思,“怜”在这里是爱慕、仰慕的意思。“白首应怜班定远”,表达了作者对少安出使固原的衷心仰慕和高度赞扬。“霍嫖姚”,即西汉名将霍去病。霍去病曾先后六次出使匈奴,解除了汉朝初年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因此汉武帝赏赐黄金为他筑府第,但霍去病却说: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谢榛生活的时代,正是朱明王朝日益衰败的时代,西北边防空虚,盗寇不断袭扰,谢榛一生长期转徙于公卿、藩王门庭,足迹遍及秦、晋、燕、赵之间,对边塞军旅情况有一定了解,因此,他是多么希望能再出几个霍去病那样的名将啊!所以,这次自己的挚友去西北前线犒师,诗人就更殷切地期望朋友在犒师时能发现霍去病那样的良将,并给予重赏。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深切关注。
诗的后半部分写谢少安犒师完毕后返蜀葬兄的情景,颈联,诗人用一流水对设境寓情,宕出新意。“晓渡”、“春通”,写谢少安回蜀葬兄的季节和时间; “秦云”、“蜀道”,点谢少安回蜀的线路和途程。“三川水”指陕西的泾水、渭水和洛水;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从秦中的“三川水”,到成都的“万里桥”,可以说是千里迢迢,万山重重,但诗人却用 “晓渡”,“春通”绾合,似乎这千里之遥的途程顷刻便能到达! 这是一种反衬蓄势、极尽跌宕的表现手法,它曲折地写出了谢少安为奔兄丧而不辞劳苦,千里跋涉,马不停蹄,舟不止楫的旅途生活和归心似箭、焦心如焚的心态。
尾联扣住题面“会兄葬”写葬兄。但诗人没有正面写兄葬的具体情况,而是用侧笔着重写兄葬后的孤凄心境。“郫筒”是四川郫县产的酒。因为这种酒是装在二尺多长的竹筒里的,所以叫郫筒酒。郫县在明时和谢少安的故乡射洪同属成都府,因此郫筒酒也可说是诗人的家乡酒。这种酒香冽可口,是当时的名酒。唐朝大诗人杜甫,宋朝诗人穆修都在诗中赞美过它。杜甫说: “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沽。”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穆修说: “水曲林幽独酌藜,郫筒香入乱花携。” (《城南五题·独游诗》)少安宦迹天涯,兄弟相处甚少,但却情谊深长。以往,每当兄弟相聚,总要开怀畅饮,“一对郫筒”就成为少安兄弟两人的喻指。而今,郫筒犹在,兄长却已殒落黄泉,留下自己孤身一人,怎不对酒伤情,痛断肝肠。
对句中以景写情。鹡鸰鸟名,亦作脊令。以喻兄弟,典出 《诗经·小雅·常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年有良有,况也永叹。”(在灾难降临的时候,虽然人人都有好朋友,但是朋友们只有能为你喟叹,只有兄弟,却和你共度患难。)“鹡鸰原上草萧萧”,它仿佛使人感到,诗中人那种鹡鸰之悲的痛苦情思还在不断地弥漫开去。
此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叙事抒情,浑然一体,起承转合,有神无迹。清人沈德潜称此诗为明代诗坛“三百年中不易多见”的杰作,这种评价虽未免溢美,但谢榛洗练冲和的艺术风格,法度森然的表现手法,在这首诗中确实是表现得十分突出的。
上一篇:古诗《马祖常·踏水车行》原文赏析
下一篇:古诗《赵执信·道傍碑》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