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黄溍·上岩寺访一公》原文赏析
晓色微茫尚带星,修蹊荦确断人行。独支瘦竹身犹健,高入重云地忽平。落月正当山缺处,细泉频作雨来声。上方灯火青林曲,隐隐疏钟一再鸣。
凌晨,月色朦胧,诗人前往上岩寺访晤尘外之友“一公”(某位高僧)。一路行来,风光秀逸,景象独特,诗人为之陶醉,遂欣然命笔,精心描绘了这次只身进山,爬险道,翻峻岭,穿云雾,观落月,闻晨钟的奇趣和妙景。故此诗既有诱人的诗情,又有浓厚的画意,可谓诗中有画。因此,也不妨将它当作一幅美妙的晨行风景画图来欣赏。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诗人活动的时间、环境和方向,渲染氛围,为以下的构图做了充分铺垫。“晓色微茫尚带星,修蹊荦确断人行。”曙光即现,夜色欲消,似明又暗,万象隐约,而笼罩山河大地的灰白色天幕上还镶嵌着点点晨星,流光闪烁。婉曲绵延、崎岖不平的窄小山路上尚无其他行人,而惟一的行人就是诗人。显然,这上岩寺乃坐落于山中深处。诗人正是在此时此境中向山上跋涉。颔联承上,继续写景叙事,而字里行间透露着兴致勃勃、意气昂扬的情绪。“独支瘦竹身犹健,高入重云地忽平。”诗人手持细小的竹杖,探路前行,因被“晓色微茫”之风景所迷住,又陶醉,又兴奋,不仅无半点倦意,而且还感到身心健朗,异于往日。并于心旷神怡之中将一个个耸入云霄的险峰峻岭抛至身后,一口气翻上山顶,眼前忽然闪现一片平地。不难想象,这时的诗人,除有如人们在登上高山之后通常所产生的兴奋情绪之外,还有另一种喜悦之情,即上岩寺就在眼前(尾联点明此意),自然可与友人马上见面。以景衬情,耐人寻味。诗人此刻的意兴如潮,不能自已,因而又不急于敲山门,进寺院,而是左顾右盼,远观近闻,进一步领略大自然于此时此刻、此地此境所产生的独特景象,并尽情地享受其中的无比乐趣。“落月正当山缺处,细泉频作雨来声。上方灯火青林曲,隐隐疏钟一再鸣。”这两联仍是承上写景,但较前更具体细微。一轮皎月徐徐下坠,光芒已渐消退,正处在峰峦缺豁之间,而诗人站在山顶,却是人比月高,正与往常仰观当空之月形成异象,而居高临下地俯视垂野之月,煞是妙观。如此赏月,奇趣无穷,大概是大自然对诗人跋涉之勤的一种报偿吧!另外,在一片苍翠的树丛后面隐蔽着上岩寺,寺里守夜的灯火从枝叶的缝隙间透射出缕缕青光,偏偏在这旷山野林中呈现出一股生气,又凝神谛听,散流漫淌的涓涓泉水,在岩石崖壁间飞溅,传入耳际的是淅淅沥沥、嘀嘀嗒嗒的音响,宛如山雨袭来之声。但事实上是晴明的早晨(有月),故具奇趣。同时,寺庙中响起不紧不慢的钟声,飞向四面八方,震荡于群山众壑之间,紧跟着回声四起,声声相连,时隐时现,时起时伏,时短时长,时大时小。在这深山密林之处,万籁俱静之时,水声急促,钟声悠扬,从而奏出一曲时空妙合的天然乐章,煞是好听。
此诗从字面上看,似纯乎写景,无有情语,但细细玩味,实乃景溢其外,情蕴其中,景中含情,情又衬景,情景交融,妙合无垠。诗人之所以赶早进山,并不畏孤寂,不知疲倦地在绵延起伏的山间小路上左右跋涉,上下攀缘,显然是被一股激情所促使着,即急于见到一公大师的友情,大概还想带给对方一种意料之外的惊喜,为晤面平添上一段情趣。这种感情,诗人并不直截了当地表白出来,而巧妙地蕴藏于具体的景象描写之中,让读者通过寻绎和联想而体味之。又如对上岩寺在破晓时分环境的描写,引人入胜,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诗人对眼前风光的爱恋和赞叹。这不仅将读者引入一个幽邃清雅的美的意境,而且可以想象,当时诗人对这样一种远离尘嚣之地的羡慕之情又将多么浓烈!另外,诗人采用以景结情的手法,使此诗意味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如结句“隐隐疏钟一再鸣”,就给人的印象格外深刻。晨钟轰鸣,声传四野,在彼时彼地产生一种奇妙的音响和效果,却给了读者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的美感。此外,它又标志一日之始,可以想见此时山门大开,诗人信步入内,与友人执手寒暄,继而款言畅谈……具有回味无穷,联想不尽的余地。
上一篇:古诗《元好问·论诗(录)·一语天然万古新》原文赏析
下一篇:古诗《金人瑞·上巳日作(录二)》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