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王偁·宿巴陵闻笛》原文赏析
玉笛凌秋韵远汀,空江皓月思冥冥。怪来杨柳移关塞,可是梅花落洞庭?半夜旅魂随调切,谁家少妇倚楼听? 晓来更觅龙吟处,一点君山水面青。
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县,其境内的洞庭湖,水天相接,烟波浩淼,历代多少骚人墨客为之挥毫援笔,更为其增添了无限诗情画意。在一个月白风清的秋夜,诗人投宿洞庭湖畔,面对朦胧月色掩映下的浩淼湖水,已是不胜感慨,更何况一缕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笛音由远处飘来,诗人的万千思绪受到强烈的触动,于是他写下这首情景并茂的诗篇,以抒发自己的旅情羁怀。
首联扣题,容量很大。“玉笛凌秋韵远汀,空江皓月思冥冥”,既交待了“宿巴陵” 的时间是秋夜,又说明了地点在江畔; 既有玉笛声声、江月皓皓的声音景色,又有陷入沉思状态的人物。这里,诗人采用了烘托映衬的手法,用沙洲的遥远来烘托笛声之韵味悠长,用秋夜的静谧来映衬笛声之突出清亮,实际上,秋夜的湖畔不可能毫无声息,而应该有草木飒飒、虫鸣起伏,但诗人却说“玉笛凌秋”,即笛声压倒了秋夜自然界的一切声音,则笛声之悠长清亮可想而知,而诗人被笛声所吸引、所打动就是很自然的了,尤其在“空江皓月”这样澄澈明净的环境里,诗人沐浴着皎洁的月光,面对着浩阔的湖水,伴随着清亮婉转的笛声,仿佛进入了一个纯净空灵的世界,不由人不遐思冥想,陷入沉思之中。
颔联“怪来杨柳移关塞,可是梅花落洞庭”,就是诗人“思冥冥”的内容之一。“杨柳”即《折杨柳》,“梅花”即《梅花落》,都是乐府中的横吹曲名。诗人巧妙地用这两个笛曲名作对,将他当时对笛声的感触表达出来。古人喜折杨柳送别,所以《折杨柳》多被用来叙写离别之情,其中又以写思妇对征人的怀念之情为主。《折杨柳》几乎成了抒写征戎之情的专有曲辞,所以诗人认为“杨柳”已经“移植”到“关塞”去了。既然如此,如今回荡在湖面上的笛声,或许吹奏的是《梅花落》曲吧?《梅花落》古题,前人多用来抒写羁客他乡漂泊不定心情,如吴均《梅花落》云:“独有梅花落,飘荡不依枝。”也有用来抒写征人思妇之情的,如沈佺期《梅花落》云: “铁骑几时回,金闺怨早梅。雪中花已落,风暖叶应开。”其实,分辨清楚洞庭笛音吹奏的是《折杨柳》还是《梅花落》并不重要,关键的是要明了二者所表达的都是一种哀怨悱恻之情。诗人用“怪来”、“可是”两个不定虚词相勾勒,便意在表明飘扬在秋夜洞庭之上的是酸楚不堪的离别之音。
正因为笛声如此撼动人心,所以才有“半夜旅魂随调切,谁家少妇倚楼听”的情形出现。这联写征人、思妇感笛声而动情,既是代天下征人、思妇立言,也包括作者本人的亲身体验在内。作者九岁丧父,由父友抚教成人,永乐初才因荐授翰林检讨,经历可谓坎坷。他在旅宿洞庭之夜,思绪情感随着笛声的抑扬顿挫而起伏不平,与笛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一夜情绪波动,未能成眠,所以才有“晓来更觅龙吟处”的举动。龙吟,即形容笛声似龙鸣之声。《乐府古题要解》卷上记旧说云:“蚩尤氏帅魑魅与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帝始命吹角为龙鸣以御之。”梁刘孝先《咏竹诗》云:“谁能制长笛,当为作龙吟。”照常理推断,诗人以羁旅之身,天亮后应急着赶路才是。但是诗结尾却写“晚来更觅龙吟处”,进一步表明笛声动人之深。寻觅的结果如何呢?只见:“一点君山水面青。”洞庭湖中那小小的君山青青葱葱地屹立在水面上,默默不语,令人想起唐钱起的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一点”句虽是从“江上”句蜕化而出,但仍能保持前者的神韵和魅力而不觉其意境重复。
《明诗纪事》称赞王偁诗“典雅清拔,绰有天宝俊声”,此诗可为其代表。
上一篇:古诗《洪亮吉·宗忠简祠》原文赏析
下一篇:古诗《虞集·寄丁卯进士萨都剌天锡(镇江录事宣差)》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