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李梦阳·送李帅之云中》原文赏析
黄风北来云气恶,云州健儿夜吹角。将军按剑坐待曙,纥干山摇月半落。槽头马鸣士饭饱,昔无完衣今绣袄。沙场缓辔行射雕,秋草满地单于逃。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是一位前往云中的姓李的带兵将军。云中,郡名,即诗中的“云州”,战国时属赵地,在今山西大同一带。诗写送别,诗中却没有送别的场面,也不提别意别情,而是借助想象,写虚拟中的李帅已到云中的情景,以此寄寓诗人的祝福之意与期待之情。
首句“黄风北来云气恶”,语带双关,大风夹带着阵阵黄沙从北而来,天气显得非常恶劣;透过字面更深一层含义,是说北方游牧民族侵犯中原如黄沙随风卷地而来,形势十分紧急。首句点明了送别的前提,说明李帅是在戍边卫国的特定形势下出发去云中的。这句“云州健儿夜吹角”,是说在面临敌军犯境的情况下云州军营的动向。北寇进犯,只听到云州城画角吹鸣,哀厉高亢,声震山野,激动人心。诗以“夜吹”军中用以警示昏晓的画角声,渲染了悲壮的战争气氛。开头二句火药味浓重,战斗已不可避免。“将军按剑坐待曙,纥干山摇月半落”,转写诗中的主人公李帅——这场战争的指挥者、决策者。夜色朦胧,只见他手按宝剑端坐军帐中,密切关注着敌方的动静,迅速作好战斗的部署。这一句诗以平直的叙述手法表现了李帅枕戈待旦,运筹帷幄的形象,这是静态描绘,紧接着的“纥干山摇月半落”,以动态描绘从侧面烘托这场战斗,表现了李帅决胜千里的形象。“纥干山”,又名纥真山,在今山西大同县东。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山上常年积雪,故有山头冻杀雀之语。李梦阳自己也在诗中写到过:“紫水东来入黑河,纥干山下雪花多。”(《云中曲送人》)可见此山之高寒。纥干山为之摇动,月儿为之坠落,由天地日月星辰的动摇反衬出这场战斗的激烈。诗人巧用侧笔,写鏖战虽不及一丝刀光剑影,却显出了天摇地动的惊人力量。后半首转写战后的情况。五、六两句“槽头马鸣士饭饱,昔无完衣今绣袄”,是以较前舒缓的笔法描绘李帅治理下的军队整肃的阵容,整个画面显得热气腾腾。战马嘶鸣,战士们身着整齐威武的戎装绣袄,精神饱满,士气高涨。有这样一支队伍镇守云中,何愁边境不宁?诗在这里又一次塑造了一个治军严整、用兵有方的士帅形象,使李帅的形象更为丰满。结尾两句,笔势愈缓,表现得很有情味。火药味在这里消退了,先前的紧张气氛缓和了。“沙场缓辔行射雕”,沙场原是两军对垒的地方,如今只见李帅骑在马上放松马缰,缓缓行进,手引强弓在射着长空的大雕呢!他那轻松自如的行动,从容不迫的神态,似在宣告,和平宁静已来到这片土地上。最后一句“秋草满地单于逃”,仍是颂扬李帅,但以反笔出之,诗意更为含蓄隽永。北方游牧民族兴兵侵犯中原,历来都在草肥马壮的秋季,而今恰逢秋草肥美之时,单于反而逃之夭夭!李帅的安边之功与震慑之威,也就毋庸再言了。明代中叶,内乱外患频仍,政局混乱,百姓遭殃。无休止的征战,使多少战士有家难归,暴尸沙场,沉重的劳役与赋税,又使多少家庭不胜负担,以致家破人亡。诗人企盼战争早日结束,海内清一,国家强大,百姓们过上安宁团圆的生活。他虽胸怀韬略,无奈无缘效命疆场。如今怡逢李帅出征,便借送行的机会,以诗代言,勉励李帅扫清敌寇,治边安疆。从中可见他对李帅的信任与期望,也可看出他以国事为重的高尚情怀。
此诗构思新颖,李帅还未上路,送别诗即描绘了他已到云中的种种情景。诗人以想象代现实,空间上跳过眼前,只写前线; 时间上推开现在,只写未来。出现在诗中的是一幅图画,没有议论,不作抒情,而寄寓的情意却因此而显得更为广阔深沉。诗的前半写战斗之功,笔力健举,气势奔放;后半写整治之功,笔法细腻、交势舒缓。刚柔相济,相映成趣。相当完美地塑造出了一个理想化的戍边卫国的将帅形象。李梦阳说过: 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又细。”(《再与何氏书》)本诗前后两部分相反相成,正体现了这种艺术辩证法的思想。
上一篇:古诗《吴国伦·送徐行父少参赴关内》原文赏析
下一篇:古诗《曹学佺·送陈民部出守思州》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