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屈大均·雷女采葛歌》原文赏析
雷女采葛,缉作黄丝。东家为綌,西家为絺。夫寒衣葛布,妇饥食葛乳。得钱虽则多,不足偿租赋。一日织一尺,十指徒苦辛。只以肥商贾,无能养一身。
广东省的雷州半岛盛产葛。葛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纤维可织夏布,夏日穿上很凉爽。雷州妇女善于织葛布。这首诗通过写织葛妇女的辛酸,反映了社会分配的不公。
首四句直陈其事,不尚雕琢,叙写织葛妇女织葛布的全过程。她们先要上山采割葛藤,再析出葛麻的纤维,缉成一丝丝、一束束的丝缕,然后再织成一块块的粗葛布和细葛布。应当看到,要把生长在野外的葛藤变成葛布,实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只是诗人把织葛妇女辛劳的场景都推到了文字背后。诗中铺叙雷州东家西家,人人忙碌,个个辛苦,这就使诗中反映的疾苦不限于一家,而具有普遍性。
织葛女忍着饥渴,冒着寒暑,不顾疲劳,日夜辛勤采葛绩织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按照常理,求得起码的温饱,应该是没有问题。但是,现实究竟又如何呢?“夫寒衣葛布,妇饥食葛乳。”他们天寒之时没有御寒之服,仍穿着只宜夏天穿的葛布;饥饿了,却没有粮食,只好以葛乳代食,这种从葛根中提取出来的淀粉,只能权且充饥。上句言夫,下句言妇,是互文。诗人截取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断面,从维持起码生命的衣食落笔,极写了人民生活的贫困艰难。诗人指出,是织葛女无能力养活自己吗?不,她们本来可以维持生活,并且凭着创造的财富还应该生活得较好。但是,她们“得钱虽则多”,却“不足偿租赋”。出现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国赋官租如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横征暴敛,贪婪的欲口无法填平。再加上富商大贾巧取豪夺,尽管她们不辞辛劳,技术娴熟,一日可以织葛布一尺,也只是白白地辛苦一场,到头来连自己也无法养活。这该是多么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啊!诗人采用对比手法,把商贾和人民并列地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商贾不劳动,却十分富有。他们腐化奢侈,尽情享受,养得脑满肠肥。织葛妇女终日辛劳,却贫困不堪,不得温饱。诗中没有激烈的议论,只是客观地摆出这两种极不正常,极不合理,极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让读者去领会,去思考,并透过现象去探索社会的本质。惟其如此,才更具有韵味,更耐人深思。
屈大均作为一个具有进步世界观的诗人,基于对社会问题的关心,使他能够继承我国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去发现存在于现实社会的惨景,去思考各种危害人民的社会问题。这就必然无情地揭露官僚、地主、豪商对人民的肆意掠夺,拼命榨取和残酷侵害,批判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怜悯和同情被剥削、被压迫者的痛苦和不幸;发泄对那个不合理、不公平社会的怨恨、愤怒情绪,真正为饥者而歌,为劳者而怨,其批判精神远绍汉乐府。诗人笔下的葛女形象是经过典型化的,代表着广大劳苦人民的遭遇和命运。
诗在表现方法上采用赋法。诗人对封建社会中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现象进行了艺术提炼,然后客观地、冷静地直陈出来。让人们在现实生活的描绘中去深思、去联想、去感发,从而深刻认识劳动人民贫穷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本身。与诗歌的内容相一致,诗人冲破了传统文学观念的束缚,采用清新活泼自由的民歌形式,运用朴实无华,明白如话的语言反映现实生活。可以说,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流宕自然,浅中寓深,近而不浮,俗中带雅,在诗歌平民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成功尝试。短短的诗行,“看拟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充分体现了屈大均驾驭语言的能力。沈德潜说:“诗有庸语,入屈翁山手便超。”(《清诗别裁集》)这首诗可以证明其评论之确切不妄。
上一篇:古诗《施闰章·雪中望岱岳》原文赏析
下一篇:古诗《屈大均·鲁连台》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