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屈大均·壬戌清明作》原文赏析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壬戌,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时三藩之乱业已平息,而一度乘三藩之乱攻占了泉、漳、温州等地的郑经(郑成功之子)也退守台湾。大陆上自清初以来的抗清斗争已基本结束。曾积极参加过抗清斗争的屈大均,眼见复明毫无指望,一种悲怆、沉痛之情,不觉萦回脑际,故借清明为题以抒怀。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诗之首联以点染之法表现愁绪。诗人为了渲染次句所点出的感情色彩“愁”,即以暮春时清明节清晨的轻寒,暮时阴沉的天气加以烘托,从而以视觉形象,引发出情感的体味。这两句所表现的愁,又非一时一刻之愁,而是从早到晚,日复一日以至暮春,诗人都是在忧郁愁苦之中度过的。这样,就突出了全诗的基调,使作品自始至终,都是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楚的气氛之中。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颔联是从纵的历史的角度,泛写古今国家兴亡更替,给诗人所造成的感伤情绪。杜甫《春望》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来表现安史之乱带给诗人的深愁。屈大均这联诗,即从杜诗化出,不过一反杜甫赋物以人的情感,却强调落花之无情,啼鸟之无知,自然界的花鸟对人世间的变化毫不动心,从而反衬出作者忧愁的浓重。“自古今”三个字,又连及从古至今所有朝代的变换,增加了感伤的分量。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颈联由颔联泛泛感伤史事,过渡到从横的现实的角度,慨叹明室的覆亡和众多的抗清志士的销声匿迹。出句重点写对明室覆亡无可奈何的心理。“故国江山”谓明之社稷。“梦寐”,委婉地表现了作者对明室的无限眷恋之情。“徒”字则表明复明无望,这句诗甚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的韵味。对句则重在叹息抗清斗争已趋于沉寂。“中华人物”,应指那些坚持抗清斗争的有志之士。这些人在满汉大地主统治集团的镇压下,或壮烈牺牲,或遁隐山林,或逃窜海上,使抗清运动暂告“消沉”。诗用一个“又”字,毫不费力地把当今抵抗外族侵略的志士,同古之抵御外族侵略而失败了的勇士连在一起,使诗增添了不少悲剧色彩。两句诗中。“徒”字同“又”字的紧相呼应,使诗在结构上显得更为紧凑。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相传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等一些贵族,曾跟从晋公子重耳(后即位为晋文公)流亡国外。晋文公回国即位后,流亡时的贵族均有赏赐,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遂作《龙蛇歌》,隐居绵上(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企图用放火烧山的办法让他出来,结果被烧死。句中的“龙蛇”,又双关隐居山林、待时而起的有志之士。《汉书·扬雄传》:“君子得时而大行,不得时则龙蛇。”因此时诗人浪迹江湖,但也随时准备参加反清斗争,故以“龙蛇”自喻。“四海归无所”,是说由于当时清兵对全国的统治已成定局,普天之下再也没有自己可以投靠的反清力量。“龙蛇四海归无所”一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末句诗意更递进一层。本来“龙蛇四海归无所”的状况,已使诗人深感苦闷哀痛,现恰逢寒食(清明前一日),更令诗人悲痛无比。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热爱故明的崇高民族气节。语言自然流转却不流于油滑,意脉贯通又不平直。全诗八句,前四句重在绘景,后四句重在抒情,是首融景入情、情景并茂的佳作。
上一篇:古诗《吴兆骞·城楼晓望》原文赏析
下一篇:古诗《杨慎·夜泊》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