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郑珍·网篱行》原文赏析
公安五年水,民食于渔。而居稍高地,其种菜即以败网为篱,亦奇观也。
公安民田入水底,不生五谷生鱼子。居人结网作耒耜,耕水得鱼如得米。高田鱼落田反芜,生鱼之地变生蔬。网亦从之变其用,环葱绕芥如围鱼。以蔬佐鱼生已蹙,以网作篱还诧目。苟且穷算得新创,何遽丝乃不如竹?蔬花蔟蔟蔬叶披, 猫戏网中鸡隔窥。 想见鸬鹚与㺍獭, 出入篱际驱鱼时。不愁网破篱无补,但惧水反鱼游圃。此时篱倒蔬亦无,顿顿餐鱼奈何许。
这首诗为道光十五年(1835)春,诗人应试后南归途中,道经湖北公安县时所作。诗写接连五年遭遇水患的公安县灾情及公安灾民艰难困苦的生活,也表达出了诗人有感于现状而产生的深沉的忧患。诗前小序一节,交待了五年水灾后公安县的情况。
诗起二句即予公安严重的灾情作了如实叙写。公安一地,原为鱼米之乡,但此时已是民田尽没水底,放眼一片汪洋,五谷不生,仅产鱼子。遭遇如此灾患,衣食不继,生活维艰,自是可以想见。灾民生计之窘也属必然。三、四两句,乃写百姓灾后自救。民以食为天,农田变作湖海一片,耕作自然无法维持,灾民要生活,要吃饭,只是刀锄不得不换作鱼网,耕田却代之以捕捞; 无米为食,也仅能以鱼相代。
“高田” 以下四句,诗人更换了视角,从低地转向高田。昔日高田也曾遭遇水淹,可见水害灾难的严重。诗人到了公安,高田已经水退,但却剩下了一滩烂泥,五谷依然无法播种。虽能种菜,又因水淹日久,竹篱柴栅无法栽插,也只能以网代篱。葱芥之地,网篱相绕,恰如水中围鱼。诗人在此以幽默闲适的笔调叙出,寄托了深切的同情与深沉的悲凉。
“以蔬” 以下四句为诗人主观议论,从中不难看出诗人对灾区灾民的同情关切。诗人觉得总是用菜拌鱼为食,生活确是困窘; 以网代篱的做法,毕竟不如竹。“何遽”一句语设反问,不答中已作了否定答复。《晋书·孟嘉传》有载: “桓温问: ‘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谓也?’ 嘉曰: ‘渐近使之然。’”诗人化用此典,即在于说明灾民尽管想尽办法,作了许多弥补,但水灾带来的损失危害,终究不可挽回。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使然,灾后终难与灾前一切相比。
“蔬花” 以下四句,诗人用对比手法,将灾后、灾中两种状况作了对比描写。前二句写水退后情状。网篱中,小猫嬉戏相斗,网篱外,家鸡隔篱相窥。这确是一幅太平闲适景象。后二句以“想见”发起,却将场景推向以前,这是正患水灾之际的状况。与灾后情景亦有不同,此时有鸬鹚(水鸟)、獱獭(水獭)出入篱际,驱赶游鱼。漫地是水,鸡猫却不知躲向何方。在对比描写中,诗人又为诗意的转换作了过渡之笔。
“不愁”句至全诗收尾,诗人由本诗前部分对水退后情状的描写转向对自己目击后内心感受的描述。大水退后的现实情状,诗人感到惊心,而更让他深为忧虑不安的却是一旦洪水未来后的灾难。篱网被冲倒,蔬菜也不存。待到那时,百姓之苦将又如何?“顿顿餐鱼”,连菜也无,生活便会更加困苦不堪。诗中诗人于其忧患作了叙写,而于其所忧患的原因,就表层看,似乎没有申述。实际上,在诗前部分之中,却仍有表露。诗人写灾民为生计作种种设想弥补,却是仅顾眼前,而于防患未来并未作出任何措施,故诗人不能无忧。
郑珍出身贫家,与百姓比较接近,所以在他的诗中,便能较多地体察下层民情。此诗对公安灾民所表现的同情、忧虑便是这一倾向的自然体现。另外,本诗于灾区灾情、灾民生计自救等等客观描叙中,也有意无意地揭露了封建官府对灾民的漠然冷视,置若罔闻。
形式体制上,此诗仿乐府古体,造语自然清新。以诙谐之笔叙庄严之事,也为本诗主要艺术特点。
上一篇:古诗《李梦阳·经行塞上》原文赏析
下一篇:古诗《周亮工·自剑津发燕江次西溪》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