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丘逢甲·谒明孝陵》原文赏析
郁郁钟山紫气腾,中华民族此重兴。江山一统都新定,大纛鸣笳谒孝陵。
据丘琮《仓海先生丘公逢甲年谱》载: “南京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复被举为参议院参议员。”南京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于民国元年(1912)元旦,2月15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率领文武百官谒 (ye拜见) 明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寝,在南京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以清帝退位、民国统一祭告明太祖。据 《黄兴年谱》载: “清晨,文武百官在总统府集合……乘车骑马,经明故宫,出朝阳门,夹道欢呼,声震屋瓦,循四方城陵前御道,抵拱桥下车。大总统齐齐步入,至前殿更衣少息后,穿内殿,进甬道,上高陵,乐声大作,海陆军大炮齐鸣。行礼如仪之后,大总统述明太祖之丰功伟烈,勖勉同志。指点陵殿之倾圮处,以时修建。”这次谒明孝陵活动,是辛亥革命胜利后一次十分隆重的庆典,作者作为参议员参加了这次盛典,写下了这首具有纪念意义的诗歌,抒情叙事,辉映生色,表现了兴奋喜悦的豪情。
第一句是写景。“钟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区东。全句说,虎踞龙盘的钟山长满了茂盛的树木,有一种祥瑞的“紫气”正在腾腾上升,今天显得更加巍峨雄秀。“紫气”系用典。司马德操《与刘恭嗣书》: “黄旗紫气,恒见东南。”又《关令尹内传》: “关令登楼四望,见东极有紫气西迈。喜曰: ‘应有圣人经过京邑。’ 至期乃斋戒,其日果见老子。”后人因以紫气表示祥瑞。作者用在这里有双关意义:一是指早晨灿烂的朝霞,把钟山一带映照得通红;二是南京临时中央政府终于成立,象征着事业的兴盛和气氛的喜庆。所以下句就直接披露了作者喜悦的情怀: “中华民族此重兴。”这一句直白的议论,简直就是作者兴奋的高呼: 经过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的英勇奋斗,终于推翻清朝,中华民族重新振兴起来了! 在这里,诗句愈是直白,便愈见真情,那种按捺不住的喜悦,充溢于字里行间,使人仿佛亲眼见到了作者那种欢欣鼓舞的情态。
第三句继续写喜悦心情。不仅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了,国家也实现统一,已经决定定都南京,这当然是十分可喜的大事。据史料记载,2月14日参议院开会,由于部分人的反对,否决了孙中山先生关于“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的意见,打算定都北京。当晚,孙中山、黄兴力排众议,到2月15日早上,已经正式决定定都南京。作者在前往明孝陵时听到这一消息,心情十分高兴。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显然是赞成定都南京的。句中“新”字用得十分准确,反映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最后,诗句回绾题目,正面写谒明孝陵的活动。但笔墨非常简练,只点出了仪仗队中的旗子(即大纛,纛音dao)和一种乐器胡笳,然而,那迎风招展的各种旗帜,浩浩荡荡的谒陵队伍,以及吹吹打打的众多乐器,和震响全城的欢乐的声音,都一下子纷呈到读者面前,响彻耳畔。这是多么威武雄壮之举啊!谒陵的场面,人们的心情,得到了清晰而充分的表现。
这首诗一扫离台时胸积沉郁的情况,一任感情的放纵奔流,写得精神振奋,扬眉吐气,集中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刚刚胜利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全诗在结构上颇有值得注意之处:第一、四句写谒陵的环境、气氛和行动,是实笔,而二、三句穿插其中,或发抒议论,或叙述背景,都作为谒陵活动的陪衬,是虚笔。这种虚实结合,交叉安排,使全诗形成跌宕、顿挫的气势,使欢乐喜悦的情怀得到了有力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做到了有机的统一。
上一篇:古诗《谭嗣同·览武汉形势》原文赏析
下一篇:古诗《赵翼·静观(录二)·谓气从理出》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