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林旭·雨夜醉归》原文赏析
桃蹊无语叶如帏,淞水东流剪不归。时世画眉将半额,春寒呵手不成围。雨声月色和同好,马足镫光一并飞。只合腾腾随俗去,休论西子与南威。
林旭是清末维新派。光绪二十一年(1895)任内阁中书。他参加了 “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活动。1898年变法失败遇难。年仅二十四岁,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本诗应是写于二十一岁进京应试任官以前。写诗人在一个春雨之夜,酒后回归的路上,看到的景象和引起的联想,表达了诗人力志改革,从事新政活动的决心。
首联写诗人骑马行走在开满花朵的桃林深处的小路上所看到的情景。繁茂的树树桃叶,互相连缀,绵延不绝,犹如张在路边的帐幕。四周悄然无声。上句里的 “桃蹊无语” 隐喻“桃李不言”之意。《汉书·李广传赞》: “谚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桃李以其果实诱人,非有所召唤,而人争趋之。由于人们往来不绝,树下面踩成了小路。比喻只要人能怀有诚信之心,必能潜有所感。下句“淞水东流剪不归”表面上看是写汹涌的吴淞江水奔流东去,这奔腾的水流,是人力所无法斩断,使之返回的。同时也是紧承上句的寓意,说只要人们抱有诚信之心,就必能干出一番事业。语意双关,含蕴深邃。
颔联,进一步发挥首联的寓意。“时世画眉将半额”,本想为自己的爱侣精心画眉,但是“春寒呵手”,春寒料峭,手冻得厉害,无法进行,只好在“将半额”时停下来,使画眉不能“成围”。这里表现出的深婉情意和“妆罢低声向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所表现的深沉意境是相同的。在这里,“时世”、“春寒”正是诗人用来隐喻清末黑暗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的。慈禧太后的擅权,政府的腐败,给国家、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以及报国之心难以实现的愤懑之情。
颈联,又回到写景,写实。“雨声月色和同好”,淅沥的雨声和夜月的景色,都是这样的美好,自己正是在这雨后月夜,如画美景中策马回归的。“马足镫光一并飞”,奔驰中的马足,交替起降,马足落地时,发出有节奏的和谐声响,和马鞍下面金属脚蹬发出的微光交织在一起。“雨声”和“马足”是通过听觉;“月色”和“镫光”是通过视觉,两种感受也是同时交织在一起。“一并飞”则是从听觉感受到的马足和谐的音响,和从视觉感觉到的马镫闪烁的光亮,一同在低空飞舞着,活画出诗人在夜晚,策马奔驰时的生动情态。
尾联,承前两联的深刻思想蕴涵,表达了诗人对“时世”、“春寒”的深切慨叹。“只合腾腾随俗去,休论西子与南威。”“西子”和“南威”都是春秋时的著名美女。意思是说,还是懒散地随着大流生活下去吧,不必再去认真地评论、计较“西子”、“南威”两人究竟是谁更美了。这又有什么意思呢?而这一联的深刻思想内涵,则是恰恰相反。诗人是反对同流合污,无所事事地生活下去的。这充分反映了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怀,对清末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本诗以《雨夜醉归》为题,其实是借题发挥,以“醉”寓清醒。诗中既没有着意写雨夜情景,也没有写因喝酒过多,以致神志不清的醉意、醉态。恰恰相反,它写出了诗人对清末“春寒”、“时世”的清醒认识。表达了作者立志改革,从事新政活动的决心,犹如“淞水东流剪不回”,也反映了诗人对芸芸众生“腾腾随俗”的不觉醒状态的不满和慨叹。
上一篇:古诗《顾炎武·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原文赏析
下一篇:古诗《王又曾·题余舫》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