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苏曼殊·本事诗》原文赏析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这首诗为作者于宣统元年 (1909)春寓居日本时作,作者时年二十五岁,距他削发为僧已有五年了。诗的原题为 《有赠》,发表在宣统元年十二月 (1911年1月) 出版的 《南社丛刊》第一集上; 宣统三年十二月出版的 《南社》第三集收入此诗时,作者将它和另外九首合在一起,改作本题。所谓 “本事诗”,是指所写的诗在内容上有实际的事迹作为根据,并非虚说。那么,此诗是赠给谁的呢?或为谁而写呢?这有多种说法。柳无忌在 《苏曼殊及其友人》中写道: “曼殊的 《本事诗十章》全为百助而作。”有人作了考证,认为这一说法合乎实际。按: 百助即百助眉史,为日本的一名艺伎。这首诗是作者抒发当他听到百助在 “春雨楼头”之上,吹弄 “尺八箫”时所引发的深沉感慨。而这种感慨,就其内容性质讲,已经远远超出了作者与百助的个人情谊,它既隐含人生孤寂难耐之悲,更有对祖国的无限依恋之情。
起句 “春雨楼头尺八箫”中的 “春雨”,有双关意义,既是写作者即目所见的楼阁烟雨景色,又恰好扣合了 “尺八箫”的音韵 “凄惘”的 《春雨》其曲之名。作者自注云: “日本尺八箫,状类中土洞箫,闻传自金人,其曲有名 《春雨》,殊凄惘。日僧有专吹尺八行乞者。”当然,这一句绝非仅写烟雨楼台的春景,也非仅写百助以八尺箫吹起的 《春雨》一曲的乐声,而是景中有情,声中有情,即作者是借此景此声以抒发他此时此刻心中兴起的悲凉情绪。
作者既然愁思难抑,从其潜意识讲,总是会有求得解脱意向的。如何解脱呢?他忽地由百助吹弄的 “尺八箫”联想到与之类似的祖国乐手常用的“洞箫”来,并进而由 “洞箫”又联想起祖国浙江省令人叹为观止的奔腾汹涌的钱塘江潮水来。原来,作者曾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秋在浙江杭州养病,曾亲眼看见钱塘江潮水涌起的壮观情状。句中 “何时归看”一语,特别是语中那一“归”字,便深切地表达了作者拟重返杭州以消除因寓居异邦而产生愁怀的强烈愿望。由表入里,以小见大,实际上这一句更是极其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无限眷恋。作品的爱国主义主题,在这里也就得到了明确的揭示。
也许,当时作者由于难以立即实现回国愿望,于是他郁积于心中的愁思,不仅没有些微消解,反而越来越浓烈了。且看本诗后一联所写的情景吧:他把自己写成一个脚穿“芒鞋”,手托“破钵”而云游于异邦的化缘和尚,可又不为人识,无人理睬,无人怜惜;他只得孤独地踯躅在雨中樱花盛开的道路上,竟至连踏过几座横跨溪流的小桥也不自知。这样的描述,不仅进一步反映了作者的内心愁思难已,而且也从侧面烘托出他对祖国有着更为急切的向往。所以,表面看来,这一联比之前一联,虽然似乎纯为叙事,即着重安排了抒情主人公的一个行动细节而已,然而实际上所抒情怀却越转越深,蕴涵不尽,耐人寻味。
都知道,苏曼殊的抒情绝句,多寄托着深沉的爱国意念,而风格则常呈轻灵自然、茜丽绵邈的特色。而这首小诗,无疑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上一篇:古诗《祁嶲藻·望庐山》原文赏析
下一篇:古诗《钱大昕·村中记所见》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