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袁枚·独秀峰》原文赏析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时袁枚六十九岁。是岁,诗人重游桂林,雅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首联写的“来龙去脉”句,是指桂林迤逦起伏的群峰呢,还是指别的什么呢?若指前者,则谓桂林山脉亘绵,不见首尾,所谓“绝无有”,则断然表明不见山势的来龙去脉。若“来龙去脉绝无有”句是描绘独秀峰的,则意在表现独秀峰的孤耸独拔、峻峭挺劲。见仁见智,鉴赏有别,何说为佳?可以择善。但是,我们却可看到诗句丰富的内涵和难以言传的包孕性。“绝无有”三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它像电影镜头一样,把独秀峰昂首天外的风姿,从远处一下推进到前面。忽见奇峰突起,直插南天,突兀峥嵘,岂不雄哉!在诗人笔下,独秀峰的壮丽景色,仿佛就在眼前。这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写法。它集中地突现了独秀峰的“绝”!
如果说,首联是客观地描绘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主观地描述。首联是写它的“绝”,颔联是写它的“奇”。当然,这种“绝”,包含着它的“奇”;这种“奇”,也表现出它的“绝”。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在于它以奇著称;在桂林山水中,独秀峰却独占鳌头,就在于它是奇中之奇。这种奇,除了表现它的峭拔以外,还表现出它的秀丽。
如果说,首联和颔联的描写,还偏重于概括性的话,那么,颈联与尾联的描写,就是偏重于具体性的。诗人亲自登攀,体察其高峻,观照其秀丽,感受其奇绝。登高远跳,桂林山水云烟,尽收眼底。再看独秀峰,既青且直,挺直如弦。总之,后两联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了独秀峰的“秀”。诗人触景生情,由挺拔的山势,联想到孤立的人生,发出了青山犹且劲直,人生何必伤怀的赞词。这种调子,是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进取的。
作为“南天一柱”的独秀峰,险峭峻拔、壮丽秀美,不仅风姿潇洒、飘逸,而且伟岸、雄奇。既富于优美的特质,又含有崇高美的成分。唐代诗人张固,在《独秀山》诗中,就赞美它:“孤峰不与众山俦,直入青云势未休。会得乾坤凝结意,擎天一柱在南州。”袁枚的《独秀峰》诗,与张固的《独秀山》诗,是有一脉相承之处的。袁枚笔下的独秀峰因其秀丽而表现为优美,因其峭拔而显示为崇高。
但是,独秀峰毕竟只是桂林山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整个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是以优美著称于世的。唐代诗人韩愈,早就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来比喻桂林的漓江和青山,从而形象地揭示了桂林山水柔媚的特性。独秀峰虽然含有崇高的阳刚美,但在总体上却被划入桂林山水柔性美(优美)的范围。它本身原来所具有的优美特质也得天独厚地充分地突现在人们眼前。它的优美仿佛是南国的王后,连周围崇高的景物也得向它顶礼膜拜了。
上一篇:古诗《李贽·独坐》原文赏析
下一篇:古诗《宋琬·狱中对月》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