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谭宗浚·题陈衡山梧月山馆图》原文赏析
落叶已萧槭,况兼庭月斜。黔阳秋万点,一半在君家。穷巷绝宵柝,高城闻暮笳。遣愁定何物?除是读《南华》。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的主人叫陈衡山,湖南黔阳人。此画画的是他在家乡的居处环境。诗人描绘出画中萧瑟凄凉的意境,并展示了画主不戚戚于贫贱的胸怀。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首四句为第一层,描绘山馆秋色。“落叶已萧槭,况兼庭月斜。”“萧槭(se)”,树枝光秃的样子。据画题可知,这是一株树叶已掉光的梧桐树。试看:在山馆的庭院里,孤零零地矗立着一株已被秋风刮光树叶的梧桐树,更何况枯枝上还斜挂着冷月一弯,这是一幅多么萧瑟凄凉的画面! 前两句直赴画题,已为全诗笼罩上一层浓烈的秋意,次二句便直接点出“秋”来。“黔阳秋万点,一半在君家”,“黔阳”是画主的家乡,“秋万点”语本杜诗“一片花飞减却春,花飘万点正愁人”(《曲江二首》),意谓黔阳深秋时节,落叶纷飞,卷地狂舞,一派萧瑟的景象; “一半在君家”是夸张的说法,极写画主的梧月山馆集中了黔阳萧瑟的秋意。“秋万点” 已为下文埋伏下“愁”字,“君”字又作为下文“遣愁”的主角。一番紧锣密鼓之后,画面的中心人物该上场了吧?
中二句诗人却轻轻宕开一笔,转而描写山馆的背景。“穷巷绝宵柝,高城闻暮笳”,“宵柝”,指夜间打更; “暮笳”,傍晚吹笳。山馆外连着一条僻静的小巷,夜间听不到打更的声音,显得空旷而死寂; 山馆后是一道高高的城墙,傍晚响起胡笳的声音,是那样悲凉而凄切。这两句用声音给画面增添了萧瑟荒凉的气氛。
经过一番外景的回旋,诗人再把目光收拢来对准画面的聚焦点,推出画面的中心人物。“遣愁定何物?除是读《南华》”,这画面的中心位置画的是一位在窗下捧书夜读的书生,这书生自然就是梧月山馆的主人了。诗人设想,生活在如此萧瑟凄凉环境中的人,心中一定充满忧愁,用什么来排遣满腔愁绪呢?恐怕只能是读《南华》了吧! 《南华》即《南华真经》,是《庄子》的别称。中国士人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阅读《庄子》,正是独善其身,旷达处世的不二法门。占据这幅萧瑟荒凉的《梧月山馆图》中心位置的,是一位专心捧读《庄子》的士人形象。这样,画主不戚戚于贫贱的旷达胸怀也就和盘托出了。
此诗在章法上很有特点,就景别层次来看,首四句是中景,中二句是远景,末二句是近景,层次清晰,使画面富有纵深感;就表现手法来看,首四句是写环境(其中前二句是具体描写,后二句是概括描写),中二句是写声景(其中上句写无声,下句写有声),末二句是议论(景在其中),富于变化,使画面显得生动有致。清人许印芳说: “凡写画景,以真景伴说乃佳。”(《律髓辑要》卷一)此诗句句在说画,又句句在写真景,既实写画面中的梧树、庭月,又加入想象中的宵柝、暮笳,造成了画景、真景混融莫分的艺术效果,读之,可悟题画之法。
上一篇:古诗《袁凯·题李陵泣别图》原文赏析
下一篇:古诗《陈三立·黄公度京卿由海南人境庐寄书并附近诗感赋》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