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赵翼·将至朗州作》原文赏析
滇黔山为天所械,万山围在青天外。今朝眼界豁然开,出得山来天始大。经年坐守深山幽,岂知山乃尽朗州。万山送我却私笑,此人去竟不回头。独嫌山尽水复壮,前途又狎稽天浪。洞庭湖阔汉江深,一叶扁舟两枝桨。已遍天南万里行,归途翻更切心旌。山平水软江南路,屈指还须一月程。
朗州,隋唐时的州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市。这首诗作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作者辞贵西兵备道回江南途中,从云贵高原到长江中下游平原,沿途风光尽收诗中;同时诗里也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波澜。
乾隆三十三年五月,赵翼奉调至云南参加对缅甸的军事行动;三十五年三月,被调往广州任知府;三十六年四月升任贵州分巡贵西兵备道;三十七年底因广州谳狱旧案一事受到弹劾,部议降一级调用。于是,诗人借故因母亲年迈申请回乡。这几年他几乎都生活在云贵高原万山丛中,对这里的一切都十分熟悉。这次他要辞别云贵山水,心情复杂,既有依恋之情,又有无限感慨;既有对前途的担忧,又有返乡的焦急。
赵翼于三十七年十月,从贵州镇远潕阳启程(有《舟发潕阳》三首),沿沅江支流潕水入沅江,至常德,再由常德乘船进长江。诗人启程时内心是很不满的:“上滩迟如牛,下滩疾如鸟。上滩恨滩多,下滩恨滩少。”“逆风恨风大,顺风恨风小。人情例贪得,孰肯平心较?”(《舟发潕阳》)诗人正是“上滩”人,逆风而行。
“滇黔山为天所械,万山围在青天外。今朝眼界豁然开,出得山来天始大。”云贵高原万山林立,但万山却围在青天外。“山为天所械”,山被天束住了。“械”,桎梏。苏轼诗《与胡祠部游法华山》:“嗟予少小慕真隐,白发青衫天所械。”久在万山丛中,抬头所见天亦小,今日离开崇山峻岭出得山来,才觉天是如此之大,顿有一番忽然眼界开阔,“豁然开朗”之感。诗人用简明晓畅的语言,既描绘了滇黔万山之状,又刻画了自己此时的感受。
“经年坐守深山幽,岂知山乃尽朗州。万山送我却私笑,此人去竟不回头。”一年到头坐守在幽深的高山深谷里,哪里会知道山延伸到朗州附近才完尽。诗人辞别时,“万山送我”但暗地里却在笑我:这个人怎么连头也不回一下。这两句诗隐含多少丰富的感情,甜酸苦辣五味俱全。“万山送我”却无人送;万山“却私笑”,它们怎能知晓诗人此时的内心世界?“此人去竟不回头”,青山似乎还有点儿不满情绪。明明是写人写己,却从“山”着笔,用拟人化手法来写,以写山来写人,妙不可言。“不回头”表示诗人辞贵西兵备道态度坚决。此后,从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五年,赵翼都在阳湖家中隐居著书。
“独嫌山尽水复壮,前途又狎稽天浪。洞庭湖阔汉江深,一叶扁舟两枝桨。”离开云贵高山到了湖南常德,山尽水壮,诗人不禁感慨万千。一个“嫌”字描绘了此时诗人内心的忧虑,此去前途如何呢?“狎”,作轻忽解;“稽天浪”,及至上天的浪涛,言其浪高。《庄子·逍遥游》:“大浸稽天而不溺。”赵翼因降级调用而不愿才辞别归家的,因此当他走出崇山进入大江时,深深感到自己的前途轻忽漂泊,犹如水浪拍天。那宽阔的洞庭湖那深深的汉江,仅靠一舟二桨,能行吗?诗人不禁在担忧,读者也在为诗人捏一把汗。沅江源出贵州,在湖南境内东北流经黔阳、常德到汉寿入洞庭湖。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赵翼一生道路虽然并不十分坎坷,但也有风波,他对人世生活之难艰颇多感触,在《漓江舟行》中曾发过感慨:“舟行连日上滩迟,稍喜扬帆痴若驰。才得顺风河又转,世间那得称心时。”赵翼刚刚升任贵西兵备道,却因广州旧案事受弹劾,前途多舛(chuan),犹如山尽水壮,不可捉摸。但诗句仍然写得坦然自若;一叶扁舟两支桨,将在大江深水中泛流。
“已遍天南万里行,归途翻更切心旌。山平水软江南路,屈指还须一月程。”诗人行程万里,归家心切。“翻”同反;“心旌”,心神不定如旗摇,《国策·楚策》:“心摇摇如悬旌。”心旌摇荡,归心如箭。可屈指一算,从朗州至家乡,还要一个月的路程,那“山平水软”的江南路,多么吸引着诗人的心哪!诗人的内心既焦急又喜悦,从“滇黔山为天所械”,到“独嫌山尽水复壮”,一直至想象中的“山平水软江南路”,诗人的情绪波澜起伏,紧紧地揪住了读者的心。
全诗语言晓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上一篇:古诗《杨慎·宿金沙江》原文赏析
下一篇:古诗《黎简·小园》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