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屈大均·民谣(录四)》原文赏析
白金乃人肉,黄金乃人膏。使君非豺虎,为政何腥臊?
珠皆泪所成,不必鲛人泣。三斛买蛮娥,余以求大邑。
初捕金五千,再捕金一万。金尽鬻妻孥,以为使君饭。
金为连叶珠,珠多叶倾复。使君勿爱金,莲根自矗矗。
屈大均生活在改朝易代的动荡年代。民族矛盾的空前尖锐,必然伴随着阶级矛盾的异常激烈。政治的黑暗,官僚的腐败,兵燹的危害,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也能够立足于现实的土壤,对社会冷静地观察思考,深切同情和关注人民的苦难,尖锐地批判一切邪恶势力。民谣十首便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这里仅选其中四首。
第一首是反对苛政的传统主题,但表现得更新奇,更有分量。黄金、白银是统治阶级财富的象征。那些贪官污吏横征暴敛,贪婪凶残,不择手段地搜刮财富。他们积累起来的白银,乃是从贫苦人民身上剔下来的肉;他们据为己有的黄金,乃是从劳动大众身上吸下的脂膏。诗人用隐喻的修辞手法,道出了那个黑暗社会血淋淋的残酷现实,揭示出那个吃人社会的本质,令人震惧,使人寒栗。诗人愤怒地质问道: “使君非豺虎,为政何腥臊?”使君本来是指地方官,这里泛指统治者。几千年前的孔夫子过泰山侧,面对哭而哀的妇人,第一个把虎患和苛政相比较,曾发出 “苛政猛于虎”的喟叹。诗人也谴责统治者: 如果你们不是豺狼虎豹,为什么在施行政治的时候,会浑身发出腥臊气味呢?反诘的语气,一针见血,既有力,又含蓄。清初隐遁诗人何绛的《西湖后曲》有“山近罗浮无恶虎,如何闾巷少人家”的诗句,可与屈大均此诗并读,从而窥见清初苛政的一斑。
第二首诗讽刺统治阶级卖官鬻爵,生活腐朽糜烂。《述异记》上说:“南海中有鲛人室,水居如鱼,不废机织,所织之布为鲛绡,鲛人之眼能泣,颗颗成珠。”这当然是神话传说,剥开神话的外衣,“珠”可以说是财富的代名词,而泣泪成珠,笼罩着浓厚悲剧色彩的鲛人,实在不过是辛勤创造了财富而又遭遇苦难的劳动者。诗人深刻了解这一点,因而他说:“珠皆泪所成,不必鲛人泣。”劳动人民创造的社会财富,被统治阶级搜刮了去。这些吸血虫拿着财富去干什么呢?“三斛买蛮娥,余以求大邑。”“蛮娥”是南方的美女。统治者千金买笑,纵情声色的同时,也不忘记搜刮更多的财富,追求更高的享受。他们以财富开路,去“求大邑”,掌握政权后,更“合法”地吸吮人民的鲜血,更明目张胆地搜刮人民的财富。“余以求大邑”句,无情地暴露了那是一个卖官鬻爵的社会。既然世道是这样的窳败,又哪里谈得上政治清平!
第三首诗,镜头转向劳动人民。在官府的重压下,劳动人民的生活又怎样呢?“初捕金五千,再捕金一万。”劳苦大众为什么要被拘捕?无非是无法交纳沉重得难以负担的租赋。“初捕”之后,还有“再捕”。而钱越欠越多,由“五千”到“一万”,如“驴打滚”。可见“再捕”之后还会有新的拘捕。诗人的揭露是深刻的,但他并没有停下笔来,而是再纵深一笔,“金尽鬻妻孥,以为使君饭。”即使荡尽家财,也换不来片刻安宁,乃至卖掉妻子,卖掉儿女,为的只是能够给“使君”办一顿餐饭。这是何等的怵目惊心!真是“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第四首诗纯用比喻,向统治阶级提出严正警告,金银财富好比莲叶上的水珠,水珠多了,莲叶经受不了重压,便会倾覆。要想长治久安,就得为政清廉,体察民情。只有这样,统治阶级的根基才会矗立不动。诗人托物兴感,借物寓意,想象奇特,自出新意,巧妙地道出了官逼民反的真理。诗中充分肯定了人民反抗黑暗暴政的合理性,指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深刻道理,使诗歌具有了光辉的民本思想。当然,诗人对统治阶级的警告也有其天真和无力的一面。他所希望的仍然是社会的改良,而没有想到要去彻底砸烂那个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这是时代的局限,庸庸苛责。
这四首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于吸取闾里歌谣的丰富营养,善用比兴和夸饰的表现手法。针砭时弊,抨击时政,笔刺奸凶,尖锐犀利,入木三分。诗人采用通俗的、大众化的语言,反映大众的思想,大众的情绪,使诗更接近现实生活,更接近人民。当然,诗人使用的人民的语言,又是经过筛选和锤炼的“光辉的俗语”(但丁《论俗语》)。它避免了粗俗和散漫,貌似浅易,实则深厚,“明白如话,然浅中有深,平中有奇”(刘熙载《艺概》)。这样的诗作,是那些以艰涩文浅陋的作品所不能比拟的。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敢于“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鲁迅《坟·论睁了眼看》),使其诗具有思想的深度和厚度,闪耀着人民性的思想光辉。
上一篇:古诗《夏完淳·毗陵遇辕文》原文赏析
下一篇:古诗《杨士奇·汉江夜泛》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