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厉鹗·淮城使风暮抵扬州》原文赏析
西风作意送行舟,帆饱清淮碧玉流。三百里程消一日,芦花吹雪到邗沟。
乾隆十三年(1748),作者暮春北上入都,秋返江南,这首诗即写于返杭途中。
一个早晨,作者乘船从淮城(今江苏淮安县) 出发,沿运河而下,三百里水路,日暮便抵达扬州。厉鹗自然没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阔绰、福分,但淮上风光却领略不少,在心旷神怡中写下了这首充满诗意和激情的七绝。
绝句是一种最精练的文学体裁,而精练的表现方式却多种多样,无固定模式。或以少总多,含蓄不尽;或传神写照,画龙点睛。这首诗则是抓住特色,着意抒写,在“删繁就简”(《诗法家数》语) 中高度概括,竭尽功力。一天三百里的行程,所见所感,不会太多,也不会很少,即使写散文,也不能记流水账,何况是作诗!
什么是诗人此行感观的特色呢?两个字,一曰“风”,二曰 “快”。诗中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西风描绘成一个善解人意的多情伴侣,他作意(有意)送行,把帆儿鼓得满满的; 而且吹散两岸雪白的芦花以壮行色,在碧玉般流动的古运河上飞舞。这是一幅多么使人意动神驰的美丽的画图! 宋人不是有这样的诗句吗?“淡月轻云晓角哀,小风吹水碧鳞开”(苏轼《淮上早发》); “橹鸣无调乐,帆饱有情风” (吴元伦《舟中》)。厉诗与之相比,有多少逊色之处呢?在厉鹗的笔下,淮上的西风不更觉可亲、可感、可人吗?
“清风满帆不摇桨”(张来《海州道中》),这也是宋人的诗句。“帆饱清淮碧玉流”,在厉鹗的笔下,画面似乎更富于立体感、动感。岂止不摇桨,当你身临其境地去体验诗意时,想到在这样的舟中,一眨眼功夫便走过了三百里行程,不禁要发出 “快哉此风”的赞叹吧!
风是快风,快是风快,“风”与“快” 的统一造成了这首诗特有的美。而且,由于作者不是孤立地写风,抽象地写快,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统一在运河秋色与舟行情景中来表现,一切就变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可感了。
此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最后一句用了一个古地名: “芦花吹雪到邗沟。”春秋时期吴国在扬州筑城穿沟,把长江和淮河连在一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邗沟。邗沟南起扬州,北至淮安末口,是中国最早的运河。诗人用这一古地名,自觉地意识到自己行进在运河上,仿佛行进在历史的长河中,诗的意境一下子从空间的基础上向时间的深度开拓,发人历史的遐想,也启人现实的思索: 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的斗争中所创造的奇迹,既是对后代的造福,也是一种超功利的美。
其二是这首绝句作为格律诗,以平声 (“西风”)起调,使全诗音域开朗,对于表现诗人此时此境那种轻快的感情,起到了很好的配合作用,所谓“声情并茂”,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对此,读者只要反复吟诵,自会领略。
上一篇:古诗《蒋士铨·润州小泊》原文赏析
下一篇:古诗《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