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赵翼·渡太湖登马迹山》原文赏析
元气混茫间,雄观上碧孱。无边天作岸,有力浪攻山。村暗杨梅树,津开苦竹湾。离家才廿里,垂老始跻攀。
与赵翼同时的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有云: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我所有,必高阁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这段确实讲出了人之常情: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甚看重,而艰难力致者,态度则截然相反。赵翼在此诗末尾所发的感慨,不也正证明了这个“天下物皆然”的道理吗?马迹山是离诗人家只有二十里的名胜,竟使登临之志迁延至垂暮之年方得实现。但诗人总算去了,才没有留下终身的遗憾。
太湖号称三万六千顷,是东南巨浸。诗人纵一叶扁舟,凌万顷烟波,向湖心的马迹山驶去。在这玉界琼田之中低昂,人显得多么渺小,他只觉得被一片混茫的元气所包裹,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及至跃上翠微,凭高四望,他才能脚踏实地地欣赏湖山的胜景。这时似乎非“雄观”二字不足以概括那种胸襟豁然开朗的惊喜感受。首联二句紧扣题目,不仅把渡湖登山的过程、湖宽山峻的形势浓缩在十字之中,而且也使读者分享到诗人初游的喜悦。
“无边天作岸”,这一句极状太湖的浩渺阔大。站在马迹绝顶,纵令决眦,目力所穷也茫无际涯。但见水天相接之处,莽莽苍苍,浑然一色。这自然而然地会给人以乘槎可直上星河的瑰奇想象。但诗人不说“天入岸”或“天接岸”而炼为“作”字,这就使想象的无尽延伸带有一种“何似在人间”的现实意味,因为诗人所想到的毕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彼岸。等到收视反听,荡人心神的更是一派宏伟的声势:天风挟浪拍击山根,整个马迹山似乎也为之震颤。那有力的浪头,后浪推前浪,呼啸翻卷,真有千军万马斩关夺隘的声威。“有力浪攻山”,一个“攻”字不愧句中之眼。
“村暗杨梅树,津开苦竹湾”,诗人的目光由远及近,最后落到了岛上。杨梅是太湖诸山的特产,马迹山的八角杨梅尤为著名,因此触目无非此树。那漫山遍野的树林,繁密得把村落也遮住了。如果走在村中的石径上,一定是绿阴蔽日,光线微弱的。一条小溪从林间穿过,在山湾的苦竹丛中注入太湖。如果沿着这条小溪走,只有到入湖处才会骤然开阔。此联“暗”、“开”二字下得极妙,向人们眼前展现出一幅晦明变化、色彩浓丽的画图。
本诗先从大处落墨,然后细心收拾,这种写法本身就与泼墨山水的创作过程相似。但“无声之诗”,又怎能敌得上“有声之画”呢?诗所涵容的东西,包括启人遐想的魅力,毕竟是丹青莫办的。
上一篇:古诗《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原文赏析
下一篇:古诗《赵翼·渡江》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