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七律·洪都①》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六五年
到得洪都又一年②,祖生击楫至今传③。
闻鸡久听南天雨④,立马曾挥北地鞭⑤。
鬓雪飞来成废料⑥,彩云长在有新天。
年年后浪推前浪⑦,江草江花处处鲜⑧。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
【注释】① 洪都,即今江西省省会南昌市,历史上南昌府的别称。隋、唐、宋三代曾以南昌为洪州治所,唐初曾在此地设都督府,后有东南都会之称,故此得名“洪都”。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有名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朱元璋置洪都府,次年改为南昌府。郭沫若《访南昌》:“洪都三十八年前,革命风云震九天。” ② 到得洪都又一年,1964年4月19日,毛泽东到江西视察工作时,曾经到过南昌城,时隔一年后,1965年12月24日,毛泽东又来到了南昌。 ③ 祖生击楫至今传,《晋书·刘琨祖逖传赞》:“祖生烈烈,夙怀奇节。扣楫中流,誓清凶孽。”祖生,即东晋名将祖逖,累迁太子中舍人、豫章王从事中郎。晋室乱,曾与总兵司马温峤率部北伐,渡江中流,拍击船桨,立誓收复中原:“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命刘琨取淮北,温峤取淮西,击败石勒部将;正当破敌胜利在望之时,祖逖不幸逝于军中,后追赠车骑将军。后世常用“祖生击楫”比喻誓死报国、收复失地的壮烈情怀。如宋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明代刘基《题陈大初画扇诗》:“新亭满眼神州泪,未识中流击楫人。”朱鼎的戏剧《玉镜台记》,也演绎了祖逖的击楫中流和闻鸡起舞传说。“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南昌旧称豫章,而祖逖曾做过“豫章王从事中郎”。当年谁是“豫章王”呢?晋惠帝的弟弟晋怀帝司马炽。自古以来,南昌人敬仰祖逖的人品功业,尊祖逖为乡梓之荣光,祖生击楫、闻鸡起舞等祖逖的传奇,在南昌得以世代相传至今。 ④ 闻鸡,《晋书·祖逖传》: 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这就是“闻鸡起舞”典故的由来。后人常用祖逖、刘琨胸怀大志,听到鸡鸣,即起床舞剑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及时奋发,践行报国。如宋陆游《夜归偶怀故人独孤景略》:“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宋文天祥《夜坐》:“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本诗借用“闻鸡起舞”之典,忆述当年在南方革命创业的风雨征程。 ⑤ 挥北地鞭,化用“祖生鞭”的典故以抒发诗人长年在北方率军征战、戎马驱驰的情怀。《晋书·刘琨传》:“(刘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指祖逖)先吾着鞭。”诗人在《浪淘沙·北戴河》一词中也有“魏武挥鞭”名句。 ⑥ 鬓雪,唐杜牧《郡斋独酌》:“前年鬓生雪,今年须带霜。”宋陆游《书愤二首》:“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⑦ 后浪推前浪,宋文珦《过苕溪》诗:“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增广贤文》:“长江后浪催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⑧ 江草江花处处鲜,杜甫《哀江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一作‘水’)江花岂终极。”毛泽东《七律·洪都》结句,与同年五月《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到处莺歌燕舞”句的重游革命故地的欣悦心情相同。
【赏析】
1965年,毛泽东对中国如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关注重点有了很大变化。这年1月通过的“二十三条”提出要“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但随后他越来越多地考虑解决的是中央领导人的修正主义问题。九、十月间在北京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一再提出“如果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应该造反”,他甚至说:“我快要去见马克思了,怎么交代?你给我留个修正主义尾巴,我不干!”11月10日,在江青策划下,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毛泽东把发表这篇文章看做是“甩石头”,实际上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就在同一天,中共中央免去了杨尚昆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职务。12月初,毛泽东离开北京到杭州,不久去上海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会上罗瑞卿受到批判。12月21日,毛泽东回到杭州,对陈伯达等人讲,“姚文元的文章,好处是点了名,但是没有打中要害。要害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12月24日,毛泽东从杭州来到了南昌。在南昌期间,他又和江西省党政负责人谈罗瑞卿问题。(历史背景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
1994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首次公开刊印了《七律·洪都》。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标注为“1965年”。但从起句“到得洪都又一年”所提示的毛泽东1964和1965这两年来到南昌的日程,我们可以判定,这首律诗的草创时间,正临近毛泽东的七十二岁寿辰。毛泽东晚年常爱引用民间俗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毛泽东在自己生日到来之时写下的《七律·洪都》,为我们探问“文化大革命”前夕毛泽东“诗言志”的心路流绪,留下了一首至为难得的诗篇。
南昌既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革命英雄城市,毛泽东对南昌怀有深厚的感情,全国解放后曾多次来到南昌视察。毛泽东熟读王勃的《滕王阁序》,1958年曾为考证王勃的年龄以及命运遭际,写下了一千多字的批语,称赞“少年英发”的王勃“以一个二十八岁的人,写了十六卷文学作品”;同时大发议论:“青年人比老年人强”,“因为他们贫贱低微,生力旺盛,迷信较少,顾虑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干。如果党再对他们加以鼓励,不怕失败,不泼冷水,承认世界主要是他们的,那就会有很多的发明创造。”(《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可以想见,王勃《滕王阁序》的名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令毛泽东也联想到曾经当过“豫章王从事中郎”的东晋名将祖逖;而南昌人对祖逖中流击楫、闻鸡起舞等传奇,口口相传至今,也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七律的首联,自然从“祖生击楫至今传”的吟唱起句;紧承的第二联,既是诗人对祖逖事迹的吟咏,更唤起了诗人对自己当年南北征战经历的记忆。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以革命的武装对抗国民党的反革命血腥暴力;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秋收起义,在井冈山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此后,直至红军转战北上抵达陕北,毛泽东与红军战友们,在南方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反“围剿”战争的狂风骤雨中,历经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奋战,可谓“闻鸡久听南天雨”!而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到八年抗战和为建立新中国进行的决战,毛泽东运筹帷幄,“敢教日月换新天”,“天翻地覆慨而慷”,这样一个20世纪中国历史最巨大变革的征程,在毛泽东的历史记忆中,他自称为“立马曾挥北地鞭”。
再次来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南昌,在南昌世代流传的祖逖“闻鸡起舞”、“击楫中流”的历史名典,不但唤起了毛泽东的历史记忆,也令诗人在展望新的征程时诗兴洋溢,豪情满怀。大家知道,毛泽东从来不赞成为自己祝寿。但在自己的七十二岁寿辰来临之际,他可能破例吟诗为自己做寿。他以老当益壮的情怀,向已经不可抗拒地步入老迈之年的自我,发出了新的挑战:“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长在有新天。”前句无疑是自嘲的口气,而非自怨自艾,反语中蕴含有自警自励的意味。诗人直面老年已至,不服老地歌唱起“彩云长在有新天”。毛泽东坚守自己一生所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的话语,何尝不也传达出诗人正在紧锣密鼓地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的“继续革命”的心声。
1964年五六月间,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如何防止出修正主义,怎样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的问题时强调,“要准备好接班人。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总是要在大风大浪中成长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一册)。从“文化大革命”前夕到毛泽东逝世,接班人的问题一直是毛泽东密切关注的大问题。《洪都》七律结句“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以乐观浪漫的语调,抒发了领袖对“革命自有后来人”的急切期盼。诗人把“长江后浪催前浪”这一俗语,改写成“年年后浪推前浪”,其中“年年”与全律首句“到得洪都又一年”相呼应,诗句中也蕴含了岁月更替、“吐故纳新”的紧迫感。
毛泽东在1965年7月曾致信陈毅说:“我偶尔写过几首七律,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致陈毅》)1966年1月29日,毛泽东在给周世钊的复信中谈到:“数接惠书及大作诗词数十首,均已收读,极为高兴。”“看来你的兴趣尚浓,我已衰落得多了,如之何,如之何?”(《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二册)诗人发此感慨,距离《七律·洪都》的写作不过一月之久。毛泽东在发动“文化大革命”前夕所写下的这首政治诗,在诗人逝世之前并未公开发表过,或许诗人对自己所写的七律确有不满。毛泽东踌躇满志地吟咏这首诗时,未曾料及他所发动的这场“文革”,后来竟演变成为长达十年的全国性内乱,给中华民族造成了严重的灾难。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悲剧,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悲剧,也是诗人的悲剧。
文章作者:商振泰
上一篇:毛泽东诗词《七律·有所思》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毛泽东诗词《七律·登庐山》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