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研究《七律》
▲约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一七年间
骤雨东风过远湾,滂然遥接石龙关。
□□□□□□□,□□□□□□□。
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
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长亭意转闲。
【创作背景】
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和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同学肖三(原名萧子暲),在所撰《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一书中记述道: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曾三次利用假期在本省境内徒步“游学”——作社会调查。第一次是1916年暑假,他与蔡和森游历了浏阳、湘阴、岳阳等地,绕洞庭湖半圈而返,历时一个多月。第二次是1917年暑假,他与同学萧子升游历了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地。第三次是1917年冬,他一人到浏阳文家市铁炉冲陈绍休同学家,住了几天才回长沙。“游学”途中,毛泽东吟咏甚多,据我弟萧子风回忆,有此诗云云。
按诗中有“东风”字样,似为春天之作,而毛泽东这三次“游学”,或在夏季,或在冬季,都与诗中反映的时令不合。因此,可能是由于时间久远的缘故,肖三的记忆稍有失误。笔者以为,诗中的“石龙关”,或指湘潭县西50公里处的石龙山(山顶有石,昂如龙首,故名)。毛泽东的家乡韶山冲,恰在湘潭县西40公里处,去石龙山不远。诗中所写,当是某一年春天自韶山赴某地途中的情景。具体年份,则难以遽断,姑依肖三所记。
【注释】
〔滂然〕形容雨很大。
〔野渡二句〕这一联,肖三书中所记为三、四句,平仄与格律不合(失粘)。今调整为五、六句,则与格律无忤。毛泽东深谙诗律,所作不致有失粘的情况。野渡,野外河流的渡口。苍松、古木,二辞是同位语,实指同一树。流水动连环,谓流水波纹圈圈相接如连环状。
〔客行句〕客,旅行在外的人,作者自指。遵何路,循由哪一条路。
〔坐眺句〕坐,因为。长亭,古时道路上设有长亭、短亭,供行人休息,一般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闲,安适。以上二句是说,起先由于不知路径而有些着急,但后来因为望见了“长亭”——路的标识,心里便踏实了,情绪变得安闲起来。
【押韵格式】
本篇韵脚分别是“湾”、“关”、“□”、“环”、“闲”。
【鉴赏】
这是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诗作,写远游途中所历之景。虽然有两句残去,但笔法之遒劲老到,仍可见出。
首二句“骤雨东风过远湾,滂然遥接石龙关”,写远游路上风雨骤然而来,时间可能是春末,故有“东风”、“骤雨”。两句写景颇有气势、笔力雄健。上句写风助雨势,雨借风威,忽地扫过远湾。“过”字用得颇好,富有动感。下句写白雨茫茫,一直延伸到远方的石龙关。“遥接”二字将视野的景深开拓到极远。“滂然”一词,则如同泼墨,渲染出骤雨的迷漫。全句写景浑成。
颔联二句已缺,可置不论。
颈联写雨后野渡断桥边的景致:荒野的渡口旁,苍松古枝横卧,断桥下一湾清水流过,犹如玉连环一样汩汩不停。“野渡苍松横古木”句,用了几个修饰词。“野”形容渡口的荒僻安静;“苍”、“古”形容松树的苍劲古朴;“横”字是动词,着此一字以见苍松枝柯横斜杰出,炼字准确,富有表现力。七字质直自然,野而不俗。其意境颇似唐人韦应物《滁州西涧》诗所谓“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断桥流水动连环”句,“断桥”与前边的“野渡”相谐,具见这是一个僻静荒寂、人迹罕至的所在,故渡“野”桥“断”。但也正因为人迹罕至,才倍显得高古深邃,野趣横生。“连环”形容流水,亦妙。它本指成串而圈圈相扣不可解脱的玉环。那晶莹无暇的玉石连环多么明丽动人,野渡的流水不正是如此清澈吗?流水的涟漪起伏生灭潺湲流动,不正像玉连环的形状吗?而且流水汩汩潺潺,其声音不正像玉连环相叩击那样悦耳吗?故“连环”一词不仅喻流水之质,流水之形,还包括流水之声,取譬新颖,堪称佳喻。如将二句合观,我们发现:上句写荒僻幽谧的静景,下句则写动态和声响,但因为有流水,更反衬出此地的幽静来;也正因为有流水,使此景不流于“死寂”,而充满活泼的情趣。这和《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及唐人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佳句一样,都是以动写静手法的妙用。
以上诸句,纯粹写景,可以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标举的“无我之境”,在诗人的静观中再现了自然界之美。叔本华《世界是意志和表象》云:“美是纯粹客观的静观心境。”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但这并不是绝对客观地描摩自然景物,不过“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罢了。这几句虽无一字提到自己本身,但却渗透着作者观照自然时,与自然物我两忘合而为一的默契及愉悦、闲适之情。
前边几句是作者眼见之景,作者隐在景物之后,最后两句则明白地点出自己:“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长亭意转闲。”景中有人,是自然之景的点缀,也为之增添了活力。行人此去该从哪条路走呢?因看到远处大路的标识长亭,自然觉得心中安闲、踏实,可以边走边浏览这美好风光。在古代文人的心目中,离家远行最是令人黯然神伤,因而羁旅行役之作,多主于悲苦。毛泽东此诗写远行,却无一丝半缕的伤感,而是充满喜悦和乐趣。前面的景物描写自不消说,这最后一句也很能体现作者倜傥超脱的情致。
此诗意境浑成,语言流丽,笔力遒健。风格酷肖唐音。韵律也工稳和谐,富有音乐感。如“断桥流水动连环”一句,除了上文所说比喻新颖外,“动连环”三字在音律上也安排得极好、极优美和谐,长吟之际,自有“叮咚”之声从唇吻间流出,仿佛泉水流过之声。总之,只有仔细赏玩体会,才能更多地捕捉到其诗之美。
上一篇:毛泽东诗词研究《七律》
下一篇:毛泽东诗词研究《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