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研究《七绝》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创作背景】
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毛泽东在庐山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讨论工业、财贸、教育、科技等问题。会议通过了《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对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走出低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篇即作于这次会议期间。这年的9月9日,是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三十四周年纪念日。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说:“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在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苏联领导人挑起中苏论战,并把两党之间的原则争论变为国家争端,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巨大压力,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正义斗争。”本篇“暮色”句,即为当时国内、国际十分严峻的形势而发,“劲松”是身处逆境而不屈不挠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艺术形象。
【注释】
〔题〕李进,江青的化名。江青(1914—1991),原名李云鹤,山东诸城人。三十年代在上海当电影、话剧演员,艺名蓝萍。1937年8月至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师及演员。1938年与毛泽东结婚,调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建国后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文化部电影艺术局顾问,毛泽东的秘书。“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任中共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中共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当中,她打着毛泽东的旗号,伙同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等,拼凑“四人帮”,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狼狈为奸,大搞个人崇拜,煽动极左思潮,挑起“全面内战”,疯狂迫害中央和地方的一大批党、政、军领导人,疯狂迫害反对他们的革命群众,阴谋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实行封建和资本主义的法西斯专政。其反革命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时被逮捕。1981年1月,经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公审,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1983年1月,减为无期徒刑。1991年5月保外就医期间自杀。庐山仙人洞,位于庐山牯岭西侧佛手岩,海拔1,049米,深约10米。相传唐代吕洞宾曾在此修仙,故名。洞门外不远即悬崖,崖边有一大块横石悬空向北伸展,名曰“蟾蜍石”。石背裂缝中生长着一株古松。按李进所摄之照,实为自仙人洞远望西北锦秀峰的景观。照片画面上方有蟾蜍石古松疏影数丛作为点缀,左下方为锦秀峰白鹿升仙台及台上御碑亭的黑影,中部大片空间则为黄昏时天幕上的阴暗云层。
〔暮色句〕暮色,傍晚时的天色。苍茫,形容昏暗迷茫。劲松,刚劲挺拔的松树。
〔乱云句〕乱云飞渡,谓纷乱的云阵飞飘过眼前的天空。按蟾蜍石上镌有“纵览云飞”四个大字,是观云的绝好所在。
〔天生二句〕字面是写站在仙人洞前的险峰上可以凭高放眼,饱览四下无穷无尽的风景;含蕴则极为丰富,且具有深邃的哲理意味。其主旨是说要达到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就必须不畏艰险,勇于攀登;泛言之,则是说世间一切事业,要想有所成就,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押韵格式】
本篇韵脚分别是“松”、“容”、“峰”。按照格律,第三句末字为仄声,不必用韵。而本篇却选用同韵母的去声字“洞”,这就构成了全诗平仄通叶的新格局,别有一种音韵之美。
【鉴赏】
这首诗依古典分类属于“题画诗”,唯其所题者并非丹青,而是摄影。
这是一篇由伟人的巨手挥就的作品。如果具体地认识了50年代末期、60年代前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系列论战和斗争,就不难领会这首小诗所包含的时代分量。诗歌艺术地展示了在历史变动、命运摇撼之际一个伟大灵魂的勇力和信心。透过这个由伟人心力铸就的形象,进而又可以感受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之际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斗争风貌。
诗中所写之景是以摄影原作为基础的。诗人根据这视觉图景进行文学的构思。照片上,松、石、云三者是一种和谐的组合,诗人则在这些景物间安排了两组对抗——“劲松”与“暮色”、“乱云”,“无限风光”与“险峰”,从而实现了主题的转移。
一二两句突出塑造了松树的形象,其他形象成了松树的反衬。所有形象都被赋予了明确的象征意义。“暮色苍茫”、“乱云飞渡”,象征作者所感受到的国际也包括国内严重的政治形势,松树则象征勇敢地与困难和外来压力对抗着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松树冬夏常青,不怕刮风下雨,严寒之中也能巍然屹立。松树有‘原则性’”。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面临着的严峻时刻,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坚持着自己认定的原则,“我自岿然不动”。这里,写松姿以“劲”,咏松态以“从容”,就分别赞颂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原则性和大义凛然的斗争精神。“劲松”、“从容”之前“看”和“仍”这两个字眼,不仅以呼应之势加强了一、二两句的起、承关系,而且也强化了诗意的表达。“看”顺接上四字,突出松树这一形象,同时又传达了作者的赞赏、自豪之情。“仍”逆转“乱云飞渡”之意,强调“从容”的姿态,同样也透视出作者的坚信、肯定之情。细味这两句的画面效果,还有动静之分。前句为静,后句为动。静以写“松”之“原则”,动中显“松”之精神。
传统的绝句写作法式是三、四两句为“转”和“合”。这第三句的“转”尤为重要,它决定了后两句诗意发展的倾向,是抒情,是议论,是幽沉,是高扬,都由这一句作关捩。显然,这首诗后半部分的倾向是议论,是高扬。议论总是抽象的、概括的。第三句中的“仙人洞”一词对于“劲松”以及“险峰”来说,就是一个概括语。“仙人洞”是它们的总结,这一总结语的使用就表示了议论的开始。作者正是从仙人洞所属诸种景物的关系中生发议论的。立足于形象进行议论是说理诗之成为好诗的一个必要的条件。“天生”云云,则是一种典型的议论态度。仙人洞是天然生成的,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在客观地赞叹一个自然景观,其实是借“天生”之意表达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性。作者《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用李贺诗“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也是为了表达有关永恒规律的思考。如果说“天生”句是为了指示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那么,最后一句则是对这种规律的具体表述:美和丑,善与恶,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毛泽东《矛盾论》)社会和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地奋斗,“无抵抗则无动力,无障碍则无幸福”(毛泽东《伦理学原理批语》)。“无限风光”既在“险峰”,要想领略那无限风光,就得不畏艰险,勇攀高峰。这里面既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深刻内容,也反映了作者这样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雄伟魄力、坚强意志、豪迈性格,表达了他早年就牢固树立并贯穿一生的“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人生哲学。最后一句“合”的作用是很明显的,不仅“险峰”与上文“暮色”、“乱云”云云所表示的困难状况相呼应,更重要的是,全句所表达的意思构成了上述“劲松”形象的思想基础。那抗争的形象是外在的,这执着的信念是内在的。没有这份信念,决不会有那份“劲”,那份“从容”。由于这最后一句的“合”力,诗中的写物与议论,形象与哲理也就有机地融贯起来了。
这首诗歌发表之后,社会效果是很强烈的,中国人民从这首诗中获得了巨大的精神鼓舞,坚定了不做任何外国势力之附庸的立场。
时过境迁,剥落了时代和个人因素赋予的斑驳色彩,这首小诗将以精致的形式、简洁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明辟的哲理、乐观的信念、奋发的情调跻身于中华民族优秀诗歌的行列,长传而不衰。
上一篇:毛泽东诗词研究《七律》
下一篇:毛泽东诗词研究《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