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研究《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创作背景】
1931年2月,蒋介石任命伪军政部长何应钦代行总司令职权并兼南昌行营主任,调集二十万大军,积极部署对我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大“围剿”。4月1日,敌军分四路开始大举进攻。这时,我红一方面军经过反第一次大“围剿”的战斗,已减员为三万余人。在毛泽东亲自指挥下,我军仍然采取诱敌深入、歼敌于根据地内的战略方针,以少数兵力结合地方武装迟滞、消耗、疲惫敌军,主力部队则退至根据地中部,自4月下旬至5月中旬,集结于东固、龙冈一带,迫敌而居,依山设伏,隐蔽待机。5月16日至17日,红军首战告捷,在富田(吉安东南)、东固间围歼了敌军第二十八师和第四十七师一个旅的大部。接着向东扩大战果,19日,歼灭向北逃窜的敌军第四十三师的大部、第四十七师一个旅的残部于白沙(在江西永丰南)。22日,歼灭西援之敌第二十七师一个旅于中村(在江西乐安南)。27日,攻克广昌,歼灭敌守军第五师一部。30日至31日,袭占福建建宁,歼灭敌守军第五十六师三个多团。十五天中,五战五胜,横扫七百里,共歼敌三万余人,缴枪两万余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这第二次大“围剿”。本篇即作于战斗胜利后不久。
【注释】
〔白云山二句〕白云山,在吉安东南。云欲立,《史记》卷二七《天官书》曰:“阵云如立垣。”呼声,指我军与敌军激战时的喊杀声。
〔枯木句〕枯木朽株,干枯、老朽的林木、树桩。《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汉代邹阳狱中上梁孝王书曰:“故有人先谈,则以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又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载汉代司马相如谏汉武帝猎长杨疏曰:“枯木朽株尽为害矣。”按是年5月16日,红军按照既定部署,开始了围歼自富田向东固推进之敌军的战斗。清晨,红一方面军总部在白云山下的大路上与敌军第二十八师的先头部队意外相逢,打了一场惊险的遭遇战。由于敌众我寡,毛泽东和朱德率总部直属队及警卫连抢占白云山,敌军则猛攻不舍,双方从山下打到山上,战况异常激烈。以上三句,即纪此战。言云犹欲立,树犹努力,则红军战士奋勇赴敌之状,尽在言外。
〔飞将军句〕《汉书》卷四○《周勃传》载赵涉说周亚夫语曰:“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飞将军,《史记》卷一○九《李将军列传》载,汉武帝时名将李广英勇善战,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又,汉末吕布、隋末单雄信、北宋向宝等亦有“飞将”之称,分别见于《三国志》卷七、《旧唐书》卷五三、《宋史》卷三二三各自本传。这里借指骁勇的红军将士。重霄,高空。旧说天有九重,故称。按白云山战斗打响之前,担负分路包抄任务的红军主力部队已向敌军发动了进攻。沿小路在中洞(地处富田、东固间)南侧山林中隐蔽前进着的红三军,攻敌不备,突然以战斗队形从山上横压下来,刀枪如林,逼进到正以行军队形向前运动着的敌人面前,杀得他们溃不成军,纷纷缴械投降。有敌兵俘虏惊问我红军战士:“你们是从天上飞下来的呀?!”以上二句,即纪此事。又按,红三军及其他红军大队得手后乘胜追击,聚拢到白云山,攻击我方面军总部的敌军遂亦遭围歼。
〔七百里句〕详见“创作背景”栏。这句倒装,正常语序是“十五日驱七百里”。驱,鞭马驰骋。喻指红军快速推进,紧紧追击逃窜的敌人。
〔赣水句〕闽山,指武夷山。详见前《如梦令·元旦》篇“直指武夷山下”句注文。按这次战役,红军由西向东横扫,自赣江之东直杀过武夷山,进入福建境内。如以“赣水”、“闽山”为江西、福建间山山水水的泛称,亦可通。
〔横扫向〕横扫千军,杜甫《醉时歌》曰:“笔阵横扫千人军。”是比况之辞。本篇则真指横扫敌人的千军万马。如卷席,像卷席筒一样干净利落。
〔有人泣〕第二次大“围剿”破产后,蒋介石曾在南昌召开高级军事会议,气急败坏地大骂部下无能,以致痛哭失声。
〔为营句〕为营步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黄忠即日拔寨而进,步步为营;每营住数日,又进。”按上一次大“围剿”,蒋介石亲自制订的作战方针是“分进合击,猛进猛打”,结果招致惨败;这次他改变战略,训令部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每至一地,即大筑防守工事,然后缓缓推进,但是仍然未能逃脱损兵折将的命运。嗟何及,语出《诗·王风·中谷有蓷》:“啜其泣矣,何嗟及矣。”是说事已至此,哭泣、哀叹都来不及了。这里借用来嘲笑蒋介石。嗟,叹息。
【押韵格式】
本篇守谱押用同一部仄声韵,句句皆叶。
【修改情况】
本篇在《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上首次公开发表时,没有词题。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时,作者特予补出。
【鉴赏】
这首词完整地状写一次大战役的全过程,并且写得气势磅礴、惊天动地。这在前人的词作中极为少见。上片集中而具体地描绘初战,下片则对以后的几场战斗作了高度的概括,在热烈赞美红军革命英雄主义的同时,对敌人惨败后的狼狈情状给以轻蔑的嘲笑。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起笔形容初战的激烈紧张气氛。“云欲立”是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赋予无意志无感情的云以战斗意志和愤怒感情。随着战斗突然打响,红军勇猛冲杀,山顶层叠的白云也仿佛站起来要向敌人压过去。这一起句移情于景,峭拔突兀。
“呼声急”写我军在激战时人人奋勇,喊杀声惊天动地。有人认为这里是写敌人遭受突然打击时的狂叫声,若从全词意思的连贯性看,此说似不可取。因为这一句和上下文都是写我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奋勇杀敌,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
“枯木朽株齐努力”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此处“枯木朽株”系用典,它指代什么呢?有的人解释为“腐恶的敌人”,但这与下文“努力”之意不合;有的人说“枯木朽株”指根据地老弱病残、妇女儿童,过于落实,也嫌牵强。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它并不指代什么,而是说,草木皆兵,卫护着根据地。连“枯木朽株”都努力助战,则红军战士与广大工农群众一致奋起、漫山遍野、向敌人勇猛冲杀之势也可想而见了。正如郭沫若所说,这里“是巧妙的感情输入,是胜利的工农兵群众豪迈的感情,是主席豪迈的感情,使青山白云、枯木朽株都具有了积极的能动性。”(《喜读毛主席的“词六首”》)
这样的解释,使这首词上片前三句连成一气,渲染了这次战斗战云密布、杀声震天、山鸣谷应、树啸木摇的激烈场面,同时烘托了我根据地军民怒气冲天、同仇敌忾的强烈情绪氛围。
末二句“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亦用典,形容我红军主力行动神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入敌阵,好像飞将军从天而降,杀得敌人溃不成军。一个“飞”字表现了红军冲杀的速度之快;“枪林逼”的“林”字表现了红军的军容之盛。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下片前三句简要地概括了初战告捷后,我军乘胜追击各路敌军的全过程。红军从赣江边的富田打起,向东驱驰七百里,横扫所遇全部敌军,直达武夷山下的建宁、黎川、泰宁地区,这时,赣江已远远地抛在后边,迷茫一片看不清楚了,但葱绿青翠的闽山又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祖国的锦绣河山因红军的胜利而显得更加美好。这明丽的山水描写是诗人内心愉快心情外溢的体现。在激烈紧张的战斗情景的描写中,插进一句描画明山秀水,也使文势增添了摇曳变化。而“横扫千军如卷席”一句则以夸张的笔法,表现了红军所向披靡的雷霆之势,与《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词中“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次战役,是贯彻毛泽东“运动战”思想的杰出范例。以上三句从不同角度对此次战役“迅捷”、“神速”的典型特征作了反复表现,渲染了胜利之师汹涌澎湃、锐不可当的磅礴气势。词末突然推出一个有如电影特写镜头的对比画面:“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以轻松幽默的笔调,辛辣地嘲讽了那个狂妄地发动一次次“围剿”,妄图消灭红军的独夫民贼。以此作结,笔势跳脱,却又气韵浑畅,从反面对红军所向无敌的声势作了再次的强化。
本篇选用了短促急读的入声韵,凌厉激越,奋迅有力,这对于充分表现战斗的激烈和红军追歼逃敌时的神速,起到了契合无间的作用。这种选择,也体现了毛泽东对艺术的内容与表现形式高度统一的自觉追求。
上一篇:毛泽东诗词研究《清平乐》
下一篇:毛泽东诗词研究《源远流长的诗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