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研究《绝》
▲一九七一年九月以后
豫章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
高卧不须窥石镜,秋风怒在叛徒颜。
【说明】
本篇见计小为《评舒群的〈毛泽东故事〉》(载《文艺理论与批评》1990年第3期)一文。原文略谓:据周世钊日记所载,毛泽东晚年写过这样的一首诗:“豫章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高卧不须窥石镜,秋风怒在侍臣颜。”据说,他在吟诵这首诗时,还戏改了一首杜甫的名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我曾问过周:“侍臣”指的是谁?周老说,主席把这两个字改了,改成“叛徒”,而原诗中的“明妃”也改作“林彪”。
按此诗实非毛泽东的创作,而系改明李攀龙《怀明卿》诗而成。李诗原文是:“豫章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高卧不须窥石镜,秋风憔悴侍臣颜。”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山东历城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历事嘉靖、隆庆两朝,官至河南按察使。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后七子”的领袖。明卿,即吴国伦,字明卿,江西兴国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历事嘉靖、隆庆两朝,官至河南左参政。他也是文学家,“后七子”之一。二人交谊甚笃。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因弹劾奸相严嵩十大罪、五奸,被杖下狱。三十四年(1555年),被杀害。吴国伦倡议众人解囊为杨送葬,亦得罪严嵩,不久便由兵科给事中谪为江西按察司知事,后量移南康(今江西星子一带)推官。是时,李攀龙谢病辞官家居。此诗便是他因怀念远在江西的吴国伦而作的。
据计文披露的情况来看,毛泽东对李诗前后作过两次改动:第一次是将末句“秋风憔悴侍臣颜”改为“秋风怒在侍臣颜”;第二次进而改为“秋风怒在叛徒颜”。
毛泽东改李攀龙诗,是针对林彪的。
1970年3月8日,毛泽东提出召开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的意见,同时提议不再设国家主席。这时,经过党的九大和九届一中全会,林彪的“接班人”地位已在九大通过的党章中得到了确认;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几个主要成员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都进入了中央政治局,并通过军委办事组这一特殊机构,掌握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权;九届一中全会上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伯达,因与江青的矛盾日趋尖锐而脱离江青反革命集团,倒向林彪的怀抱: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势力达到了高峰。他们阴谋利用召开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的机会,攫取更多的权力。虽然毛泽东多次明确表示,不设国家主席,他不担任国家主席,但1970年4月11日,林彪仍提出要设国家主席,建议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其实,他的真正目的是自己当国家主席。正如叶群同年7月私下对其同党所说:“如果不设国家主席,林彪怎么办?往哪里摆?”
林彪反革命集团势力的扩张引起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恐慌。这两个反革命集团由“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相互勾结转变为相互争斗。在1970年8月13日的宪法工作小组会议和8月1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林彪集团的吴法宪坚持要在宪法中表述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句间加上林彪首倡的“天才地、全面地、创造性地”三个副词,而江青集团的康生、张春桥则发言反对,双方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只是无关宏旨的文字之争;而实际上,双方都在借题发挥,这是两个反革命集团之间权力斗争的前哨战。
1970年8月23日,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会议一开始,林彪便抢先发表讲话,仍然坚持其设国家主席的主张,并借宣传“毛泽东是天才”为名,把矛头指向江青集团。8月24日下午,在讨论林彪讲话的分组会议上,陈伯达、叶群、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分别在华北组、中南组、西南组、西北组发言,并宣讲由陈伯达选编的题为《恩格斯、列宁、毛主席关于称天才的几段语录》的材料。他们在发言中按照林彪的旨意,抓住设国家主席和称天才两个问题,不指名地攻击张春桥。华北组于当晚发出集中反映这些发言内容的第二号简报。这份煽动性很大的简报,在各组引起强烈反响。参加会议的绝大多数成员,听说有人“否认毛泽东是天才”、“贬低毛泽东思想”、“不赞成毛泽东当国家主席”,都表示极大的愤慨,要求把这种人“揪出来”。至此,庐山上形成了一种紧张的局面。
毛泽东觉察到林彪集团的阴谋活动,于8月25日主持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决定立即停止讨论林彪的讲话,收回华北组第二号简报,责令陈伯达作检讨。8月31日,毛泽东写了《我的一点意见》,文章虽然只点了陈伯达的名,批判的矛头却是指向整个林彪集团的,文中严厉批判他们“采取突然袭击,煽风点火,惟恐天下不乱,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全会按照毛泽东的意见,对陈伯达展开了揭发批判。吴法宪等也受到了批评。9月6日,全会恢复了讨论召开四届人大等问题的原定议程。
九届二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和毛泽东采取一系列措施,削弱林彪集团的权势。林彪集团眼见形势对他们不利,决心铤而走险,策划反革命武装政变。1971年3月,林彪的儿子林立果等在上海秘密制订了题为《“571工程”纪要》的武装政变计划。8月中旬,毛泽东开始巡视南方。巡视途中,他先后在武汉、长沙、南昌等地,分别召集湖北、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江苏、福建等省区的党政军负责人,多次进行“打招呼”的谈话。他着重谈了九届二中全会上的斗争,指名批判林彪集团。他说:“有人急于想当国家主席,要分裂党,急于夺权”,“这次庐山会议,又是两个司令部的斗争”,“庐山这件事,还没有完,还没有解决”。当时住在北戴河的林彪、叶群得到其亲信党羽密报来的毛泽东这些谈话的内容要点,惶惶不可终日。9月8日,林彪下达手令,批准林立果等采取行动,在毛泽东南行途中对他进行谋杀。同时,他们还作了带领死党南逃广州、另立中央的第二手准备。但是,毛泽东在到达杭州并了解到了一些可疑的情况后,警觉果断地迅速乘火车于9月12日提前返回北京,使林彪集团的谋杀计划彻底破产。当晚,周恩来下令追查林彪集团擅自调用一架三叉戟飞机到山海关的事。林彪、叶群、林立果等见南逃广州的阴谋已难以得逞,遂于9月13日凌晨强行乘此飞机叛国外逃。飞经蒙古温都尔汗附近,飞机坠毁,机上人员全部死亡。此后,林彪集团的其他骨干分子,有的畏罪自杀,有的被逮捕。林彪苦心经营多年,在“文化大革命”中乘乱崛起的这个反革命集团,就此土崩瓦解,顷刻覆灭。
根据以上史实,笔者认为,毛泽东对李攀龙诗的两次改动,第一次当在1970年9月九届二中全会后期或稍后,第二次当在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叛国出逃、折戟沉沙之后。
【注释】
〔豫章句〕豫章,郡名。楚、汉之际置,治所在南昌(今属江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以后,辖境相当于今江西省。三国魏以后,辖境逐渐缩小。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隋炀帝大业年间,唐玄宗天宝及唐肃宗至德时,又曾改洪州(今南昌一带)为豫章郡。这里用作江西省的别称。彩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诗曰:“朝辞白帝彩云间。”
〔九派句〕九派,见前《菩萨蛮·黄鹤楼》篇“茫茫九派流中国”句注文。九叠山,指庐山。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一一曰:“庐山……其山九叠,川亦九派。”以上二句,在李诗是写自己远望江西方向,遥想那里有长江九派、庐山九叠。此时李攀龙隐居家乡山东历城,而吴国伦所在的江西南康,在西南方向,故李诗曰“豫章西望”(即“西望豫章”)。又,南康地处鄱阳湖畔,长江九派,庐山九叠,均在那一带,故李诗咏及之。毛泽东则只取其提及江西庐山这一点以扣合在庐山召开的九届二中全会。
〔高卧句〕窥,悄悄地察看。石镜,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六《地部·石》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曰:“宫亭湖边傍山间,有石数枚,形圆若镜,明可以鉴人,谓之‘石镜’。”按宫亭湖即鄱阳湖之一部分,湖边之山即指庐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有“闲窥石镜清我心”之句,“窥石镜”三字出于此。
〔秋风句〕李攀龙原诗作“秋风憔悴侍臣颜”,“侍臣”指吴国伦。按“侍臣”的本义是指皇帝身边亲近侍从之臣。吴国伦本为兵科给事中,官品不高,其实够不上“侍臣”的资格。但因为这个官职在京城朝中,比起京城外的地方官来,总算离皇帝近一点,见皇帝的机会也多一点。因此,李攀龙美称他为“侍臣”。毛泽东改诗中,“侍臣”、“叛徒”都指林彪。李诗后两句是说,吴国伦在江西南康,只宜隐居(“高卧”)庐山,不须窥照石镜,因为他心忧朝政,面容想必已很憔悴了。诗中见出诗人对于友人的了解与关切。毛泽东改诗后两句则是说,林彪在庐山只宜高卧睡大觉,不须窥照石镜,因为他在庐山会议上非但夺权的阴谋未得逞,反而损失了党羽,暴露了自己,遭到了不点名的批判,恼怒之际,脸色一定很难看。诗中充满了对叛徒的辛辣讽刺。
【押韵格式】
本篇韵脚分别是“间”、“山”、“颜”。
上一篇:毛泽东诗词研究《结构精俏·气势恢宏》
下一篇:毛泽东诗词研究《菩萨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