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研究《沁园春》
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者原注:
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创作背景】
日本帝国主义者继1931年至1932年侵占我东北三省后,又于1935年将其侵略魔爪伸向我华北地区。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步步进逼,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一再退让。是年6月,国民党察哈尔省政府代理主席秦德纯与日本沈阳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达成了“秦土协定”;7月,国民党政府在华北的代表何应钦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达成了“何梅协定”。按照这些协定,中国在河北和察哈尔(现已分划入河北、山西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11月,日本侵略者嗾使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滦榆、蓟密两区行政督察专员、汉奸殷汝耕在通县(今属北京)成立名为“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一个月后改称“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傀儡政权,使当时河北东部的二十二县脱离了中国政府的管辖。12月,国民党政府指派宋哲元等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帝国主义关于“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日本帝国主义者在华北的侵略行径和国民党政府放弃华北主权的卖国行为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12月9日,北平学生率先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游行,这场风暴迅速刮向各地,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
就在1935年冬季中国政治形势大变动的前夜,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2月17日至25日在瓦窑堡召开了扩大会议,不失时机地制订了在全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瓦窑堡会议结束后,为了宣传我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以实际行动促进全国的抗日斗争高潮,毛泽东、彭德怀等率领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于1936年2月20日渡黄河东征,拟取道山西,开赴河北抗日前线。东征前夕,毛泽东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指挥渡河准备工作时,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词篇。他在1945年10月7日致柳亚子先生书中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即指此篇。1958年12月21日又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注释】
〔北国风光〕北国,北方。
〔望长城句〕望,此系领字。据格律,当领起下四句;据文义,则直贯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为止。长城,作者此时所在的清涧,北距长城约150公里。
〔惟馀莽莽〕惟馀,只剩下。莽莽,形容大雪茫茫无际。杜甫《对雨》诗曰:“莽莽天涯雨。”
〔大河上下〕大河,黄河的古称。清涧东距黄河约25公里。
〔顿失滔滔〕顿失,即刻消失。以上四句是说,放眼北方长城内外,万物皆被冰雪覆盖、笼罩,只见一派浑沌;东方黄河的上下游,亦隐没在茫茫冰雪中,昔日波涛汹涌的景象不复可睹。
〔山舞银蛇〕谓披冰戴雪的蜿蜒群山,犹如银色的长蛇在腾舞。
〔原驰蜡象〕谓冰封雪裹的巍巍高原,好似白蜡制作的大象在奔驰。
〔欲与句〕欲与,要和。天公,老天爷,对天的拟人化称呼。试比高,比一比,看谁更高。
〔须晴日〕须,待、等到。
〔看红装素裹〕红装,同“红妆”,女子面部化妆用胭脂,为红色,故称。素裹,谓女子身着白绢制成的衣服。
〔分外妖娆〕妖娆,娇艳妩媚。以上三句用美人为喻,悬想天晴之日阳光雪色红白交辉的壮丽景观。
〔江山句〕多娇,富有娇柔美的魅力。
〔引无数句〕引,吸引。竞折腰,争着弯腰行礼、弓背侍奉。以上二句是说,祖国的山河是如此的美丽,古往今来不知吸引了多少英雄豪杰争相倾倒在她的面前,为了得到她而奔走忙碌。
〔惜秦皇汉武〕惜,亦是领字。据格律,当领起下四句;据文义,则直贯至“只识弯弓射大雕”句为止。秦皇汉武,北周庾信《温汤碑》曰:“秦皇余石,仍为雁齿之阶;汉武旧陶,即用鱼鳞之瓦。”唐代徐夤《过梁郊赋》曰:“任是秦皇汉武,不死何归?”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他于前246年即位为秦国的国君,前230—前221年十年间,扫平战国时期割据称雄的其他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他于前140年即位,在位期间,数次派大军进击匈奴(当时统治着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解除了匈奴贵族军事政权对汉王朝的威胁。
〔略输文采〕文学才华稍为欠缺。
〔唐宗宋祖〕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隋代末年,他劝说其父李渊以太原(今属山西)为基地起兵反隋,在建立和巩固唐王朝的战争中功勋卓著。626年即位。在位期间,击败东突厥贵族军队,被铁勒、回纥等部族尊为天可汗。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掌握军权。960年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在位期间,先后攻灭荆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地方割据政权,为最终结束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局面、重新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稍逊风骚〕稍逊,略微差一点。风骚,“风”本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骚”本指战国楚屈原的长诗《离骚》,两者都是我国先秦时期诗歌创作的杰出代表,历来被视为古代文学的最高典范,相提并论。后来,“风骚”亦被转用作文学才华的代名辞。
〔一代天骄〕天骄,《汉书》卷九四《匈奴传》载匈奴狐鹿姑单于致汉武帝书曰:“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后人遂以“天骄”指称北方游牧民族及其酋长。
〔成吉思汗〕即铁木真(1162—1227)。他出生于蒙古部孛儿只斤氏族。1206年统一蒙古诸部,建立蒙古汗国,称成吉思汗(意即强者众者之王)。在位期间,曾两次大举南征伐金,直至黄河北岸;又西征攻灭花剌子模,击败斡罗斯、钦察联军,将版图扩展到中亚和南俄。后南下攻西夏,死于军中。其孙忽必烈建立元王朝后,追尊他为元太祖。
〔只识句〕只识,只知。弯弓,拉开弓。射大雕,《史记》卷一○九《李将军列传》:“果匈奴射雕者也。”《北齐书》卷一九《斛律光传》记载,斛律光尝随从高澄校猎,“见一大鸟,云表飞扬,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颈。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大雕,鹰科猛禽。以上七句是说,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都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可惜前四者武功有余,文才不足,成吉思汗则更是能武而不能文。按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三人皆有诗歌传世,但并不以此名家。
〔俱往矣〕都过去啦。
〔数风流人物〕数,排算、列举。风流人物,英俊潇洒、才能杰出的人物。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今朝,现今。以上三句是说,封建时代的英雄人物都已成为历史,若要点数真正的俊杰,还须着眼于当今。意即只有今天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战士,才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英豪!
〔作者原注〕秦晋高原,指陕西、山西一带的黄土高原。
【押韵格式】
本篇守谱押用同一部平声韵,韵脚分别是“飘”、“滔”、“高”、“娆”、“娇”、“腰”、“骚”、“骄”、“雕”、“朝”。按词谱,此调下片第七句不必用韵,“骄”字是添叶。又下片第三句与第五句,“武”、“祖”用别部仄声韵暗叶。
【修改情况】
毛泽东1945年10月手书此词墨迹,上片第九句作“原驱腊象”。腊,指真腊,柬埔寨的古称,是象的产地之一。此词在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上公开发表时,改作“原驰蜡象”。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泽东诗词》时,已改定为“原驰蜡象”。改“腊”为“蜡”,是采纳臧克家的建议。
【附录】
1945年10月,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在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期间,手书此词于一页印有“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台头的信笺上,赠与柳亚子。柳读后,即奉和一首,词曰:
沁 园 春
次韵和毛主席咏雪之作,
不能尽如原意也。
并自跋其后云:
余识润之,在一九二六年五月广州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二中全会会议席上,时润之方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也。及一九四五重晤渝州,握手惘然,不胜陵谷沧桑之感。余索润之写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到陕北看大雪《沁园春》一阕。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效颦技痒,辄复成此。
并于当月中旬柳将毛泽东此词墨迹以及自己的和词向他的忘年之交、著名画家尹瘦石出示。是月上旬,尹瘦石刚为毛泽东画过一幅人物肖像。出于对毛泽东的崇敬,他向柳亚子提出了索要此词墨迹的请求。柳乃忍痛割爱,于当月21日作跋文一篇,连同自己的和作,一并相赠。其跋全文曰:
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中共诸子,禁余流播,讳莫如深,殆以词中类似帝王口吻,虑为意者攻讦之资;实则小节出入,何伤日月之明,固哉高叟,暇日当与润之详论之。余意润之豁达大度,决不以此自歉,否则又何必写与余哉?情与天道,不可得而闻,恩来殆犹不免自郐以下之讥欤!余词场跋扈,不自讳其狂,技痒效颦,以视润之,终逊一筹,殊自愧汗耳。瘦石既为润之绘像,以志崇拜英雄之概;更爱此词,欲乞其无路以去;余忍痛诺之,并写和作,庶几词坛双璧欤?瘦石其永宝之!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一日,亚子记于渝州津南村寓庐。
毛泽东此词墨迹及柳亚子和词、跋文原件,尹瘦石已于1960年捐赠给中央档案馆珍藏。
又,柳亚子当年曾将毛泽东此词及自己的和作抄送《新华日报》,要求同时发表。报社负责人告诉柳亚子:公开发表毛主席的词,须向毛主席请示。毛主席已回延安,如请示则往返费时。经协商,《新华日报》仅于11月11日刊发了柳亚子的和词。但人们从柳词题序中得知毛泽东写有此词后,极为关注,许多人想方设法要读到她,于是便有了一些手抄本在私人之间流传。重庆一家民营报纸《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谭》的编辑吴祖光从三处抄得此词的不完全稿,拼合完整,首先于11月14日在该报第二版副刊上刊出,并加按语曰:
毛润之先生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据毛氏自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为青年法,尤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词一发表,即在重庆引起轰动,并迅速影响到全国。国民党当局大光其火,对主管新闻事务的官员训斥有加。国民党行政院新闻局副局长邓友德乃向《新民报》施加压力,谓此举是为共产党张目,向共产党投降。同时,在蒋介石侍从室的指使下,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召开会议,布置他们所控制的报刊同时以“和词”的形式,对毛泽东此词进行围攻。12月4日,《中央日报》副刊登载了其主笔兼副刊编辑王新命化名“东鲁词人”写的一首“和词”——《沁园春·次毛润之〈沁园春〉词韵》:
抗战军兴,受命立功,拥纛东飘。当徘徊歧道,中夜惘惘;悚心怵目,举世狂潮。寇患方深,阋墙难再,回首中原烽火高。却倒戈,看杀人掠地,自炫天骄。山河美丽多娇,笑草莽英雄亦折腰。想翼王投笔,本矜才藻;押司题壁,夙擅风骚。惜误旁门,终虚正果,勒马悬崖着意雕。时未晚,
要屠刀放下,成佛今朝。
同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办的《和平日报》(原名《扫荡报》)也刊出了反动文人易君左的“和词”:
国脉如丝,叶落花飞,梗断蓬飘。痛纷纷万象,徒呼负负;茫茫百感,对此滔滔。杀吏黄巢,坑兵白起,几见降魔道愈高?明神胄,忍支离破碎,葬送妖娆。黄金难贮阿娇,任冶态妖容学细腰。看大漠孤烟,生擒颉利;美人香草,死剩《离骚》。一念参差,千秋功罪,青史无私细细雕。才天亮,又漫漫长夜,更待明朝。
同日,反动的《益世报》亦发表一反动文人的“和词”,题为《沁园春·吊北战场》。从12月8日至12日,国民党行政院文官长吴鼎昌控制的《大公报》还刊出一篇题为《我对中国历史的一种看法》的长文,攻击毛泽东此词有“帝王思想”。在不长的时间里,重庆的反动报刊发表所谓“和词”近三十首,攻讦文章十余篇,其势汹汹,不亦乐乎。
重庆文化界的进步人士对国民党当局的卑劣行径十分愤慨,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撰写和词予以反击。12月11日,郭沫若率先在《新民报晚刊》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和词:
国步艰难,寒暑相推,风雨所飘。念九夷入寇,神州鼎沸;八年抗战,血浪滔滔。遍野哀鸿,排空鸣鵩,海样仇深日样高。和平到,望肃清敌伪,解除苛娆。西方彼美多娇,振千仞金衣裹细腰。把残钢废铁,前输外寇;飞机大炮,后引中骚。一手遮天,神圣付托,欲把生民力尽雕。堪笑甚,学狙公芧赋,四暮三朝。
接着,他又在《客观》当年第8期上发表了第二首和词。同期还发表了聂绀弩的和作。在郭沫若等的带领下,许多进步人士也纷纷以词笔为武器,参加战斗。兹录由陶行知为发行人,邓初民为主编的《民主星期刊》1946年1月25日出版的第16期上署名“圣徒”、题为《沁园春·读润之、亚子两先生唱和有感而作》的一首如下:
放眼西南,千家鬼嚎,万户魂飘。叹民间老少,饥寒累累;朝中上下,罪恶滔滔。惟我独尊,至高无上,莫道道高魔更高。君不见,入美人怀抱,更觉妖娆。任他百媚千娇,俺怒目横眉不折腰。我工农大众,只求生活;青年学子,不解牢骚。休想独裁,还我民主,朽木之材不可雕。去你的,看人民胜利,定在今朝。
一时间,重庆出现了以《沁园春》和毛泽东词这一特殊形式展开论战的激烈场面。有个颇为精明的饭店老板还以“沁园春”为店名,并在店内张挂《沁园春》唱和词以招徕顾客,果然生意兴隆,获利甚丰。
留在重庆继续与国民党谈判的中共代表王若飞,对这场论战十分关注,搜集了报载诸词、文,于1945年12月寄回延安。毛泽东阅后,转付王若飞的舅父黄齐生老先生一观。在12月29日给黄齐生的信中,他对“国民党骂人之作”一笑置之,评论道:“鸦鸣蝉噪,可以喷饭”。黄齐生素能诗词,亦有和作二首。其中一首云:
是有天缘,握别红岩,意气飘飘。忆郭舍联欢,君嗟负负;衡门痛饮,我慨滔滔。民主如船,民权如水,水涨奚愁船不高?分明甚,彼褒颦妲笑,只解妖娆。何曾宋子真娇,偏作势装腔惯扭腰。看羊胃羊头,满坑满谷;密探密捕,横扰横骚。天道好还,物极必反,朽木凭他怎样雕。安排定,看居邠亶父,走马来朝。
远在华东解放区的陈毅,获知重庆这场特殊斗争的情形,也于1946年初连写了三首和词“斥国民党御用文人”,兹录一首如下:
毛柳新词,投向吟坛,革命狂飙。看御用文人,谤言喋喋;权门食客,谵语滔滔。燕处危幕,鸿飞寥廓,方寸岑楼怎比高?叹尔辈,真根深奴性,玷辱风骚。自来媚骨虚娇,为五斗纷纷竞折腰。尽阿谀独夫,颂扬暴政;流长飞短,作怪兴妖。革面洗心,迷途知返,大众仍将好意招。不如是,看所天倾覆,殉葬崇朝。
综上所录,具见毛泽东此词的伟大政治意义与强烈艺术魅力。由此词引发的这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沁园春》唱和词大战,实为有词以来的一大奇观。其轰动效应,古今无匹,值得文学家大书而特书。
【鉴赏】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骚人雅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但专章一叹三唱,本篇却首推第一。不独如此。本篇还是毛泽东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论最多最大的一首。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毛泽东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集如此众多之第一于一身,这首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钟了。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说诗晬语》)。毛泽东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的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说是“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鎔裁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拔俗的精神世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括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诗人咏雪,眼光并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雪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和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中国。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袤深邃;“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看:南北纵览,“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像正“舞”向云霄,“驰”向天际,要跟雪云低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任歙张。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静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毛泽东,才有此高招!诗人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河山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同时,通过这种传神的艺术描写,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河山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这种移情入景,力透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毛泽东,才有此妙词!
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壮阔,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然而诗人意犹未尽,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想象雪霁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着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犹如一个红妆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美动人。用“须”字转折,表达乐观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红妆素裹”相映成趣,显得特别娇艳明媚,所以尾句说“分外妖娆”。这完全是诗人通过主观想象将自然景象人化了的写法。以这样的奇想为上片作结,遂使所写的雪的场面,虽不藉粉泽设色,而自然于壮美之中别饶一种妍新之姿。诗人就是这样把祖国河山的壮彩、精神摄出了。能够通过客观感受将自然的形态、精神艺术地描绘出来,这即是古人所说的得“题中之精蕴”。
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雄丽,故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劲挺,有异军突起之势。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帝王之佼佼者加以评说。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串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人物在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攫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带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此词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像轻舟扬桨一拨,直转向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山河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练、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曰:“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毛泽东这首词,正合此境界。其上片写景映情,从空间上描绘祖国,勾画了北方的壮丽风光,笔扫万里,阔大横绝,正是“视通万里”;下片论史言志,从时间上描写祖国,评判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讴歌当代的无产阶级,纵贯百代,涵盖古今,正是“思接千载”。她是词人“满心而发,肆口而成”(宋张耒《东山词序》),其音节之美,真有珠玉之声。而情景相生,议论风发,大气磅礴,使人眼界开朗,心胸旷阔,正所谓“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她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作品,也是充分体现毛泽东诗词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上一篇:毛泽东诗词研究《水调歌头》
下一篇:毛泽东诗词研究《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