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闻二仪有象〔2〕,显覆载以含生〔3〕;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4〕。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5〕;明阴洞阳〔6〕,贤哲罕穷其数〔7〕。然而天地包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象显可征〔8〕,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9〕,乘幽控寂〔10〕,宏济万品〔11〕,典御十方〔12〕。举威灵而无上〔13〕,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14〕,细之则摄于毫厘〔15〕。无灭无生〔16〕,历千劫而不古〔17〕;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18〕,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19〕,挹之莫测其源〔20〕。故知蠢蠢凡愚〔21〕,区区庸鄙〔22〕,投其旨趣〔23〕,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24〕,腾汉庭而皎梦〔25〕,照东域而流慈〔26〕。昔者分形分迹之时〔27〕,言未驰而成化〔28〕;当常现常隐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29〕,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30〕,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31〕。于是微言广被〔32〕,拯含类于三途〔33〕;遗训遐宣〔34〕,导群生于十地〔35〕。然而真教难仰〔36〕,莫能一其指归〔37〕;曲学易遵〔38〕,邪正于焉纷。所以空有之论〔39〕,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40〕,乍沿时而隆替。有玄奘法师者〔41〕,法门之领袖也〔42〕。幼怀真敏,早悟三空之心〔43〕;长契神情〔44〕,先苞四忍之行〔45〕。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46〕;仙露明珠〔47〕,讵能方其朗润〔48〕。故以智通无累〔49〕,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50〕,只千古而无对〔51〕。凝心内境〔52〕,悲正法之陵迟〔53〕;栖虑玄门〔54〕,慨深文之讹谬〔55〕。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56〕;截伪续真〔57〕,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58〕,往游西域〔59〕,乘危远迈,杖策孤征〔60〕。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61〕。诚重劳轻〔62〕,求深愿达〔63〕,周游西宇〔64〕,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65〕,味道餐风〔66〕,鹿苑鹫峰〔67〕,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68〕,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69〕,精穷奥业〔70〕。一乘五律之道〔71〕,驰骤于心田〔72〕;八藏三箧之文〔73〕,波涛于口海〔74〕。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75〕,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76〕,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77〕,注法雨于东垂〔78〕。圣教缺而复全〔79〕,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乾焰〔80〕,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81〕,同臻彼岸〔82〕。是知恶因业坠〔83〕,善以缘升〔84〕,升坠之端,惟人所托〔85〕。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86〕;莲出绿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87〕,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88〕,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89〕,不缘庆而求庆〔90〕。方冀兹经流施〔91〕,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92〕,与乾坤而永大〔93〕。
【注 释】
〔1〕三藏:佛、道经典总集。佛教以经、律、论为三藏。经为佛所自说,论是经义的解释,律是戒律。圣教:宗教徒各称其教为圣教。《大唐西域记》七《吠舍厘国吠舍厘结集》:“削除谬法,宣明圣教。”本文中的圣教指佛教。该文是唐太宗为玄奘所译和整理的佛经总集所写的序言。其要旨在于肯定玄奘的取法印度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同时表彰他从印度携回经论,亲自译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贞观“二十二年春,驾幸玉华宫。六月庚辰,敕追法师赴宫。帝先许作新经序,国务繁剧,未及措意。至此法师重启,方为染翰,少顷而就,名《大唐三藏圣教序》”。据此此文写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六月。
〔2〕二仪:指天与地。 象:形状。
〔3〕覆载:天覆地载。 覆,盖。
〔4〕化:使变化。
〔5〕鉴:见。 端:事。
〔6〕明阴洞阳:《文苑英华》作“明阳洞阴”。阴阳:指阴阳二气。古代思想家以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力量。
〔7〕数:理。
〔8〕征:征信,寻见。
〔9〕佛道:即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有生皆苦”,以涅槃(超脱生死)为理想境界。相传汉明帝时传入我国。 虚:虚空,无形。
〔10〕幽:隐。 控:控制。
〔11〕宏济:广泛救助,使得解脱。 万:极言其多。 品:众。宏济,《文苑英华》作“弘济”。
〔12〕典:掌管。 御:治理。 十方:佛经称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
〔13〕威灵:神灵。
〔14〕弥:充满。 宇宙: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
〔15〕摄:敛取。
〔16〕无灭无生:佛教谓万物的实体无生无灭。
〔17〕劫:佛经言天地的形成到毁灭谓之一劫。 古:古老。
〔18〕玄:深奥不容易理解的。
〔19〕法:佛教泛指宇宙之本源、道理、法术。 湛寂:深奥,深寂。
〔20〕挹:吸取。
〔21〕蠢蠢:蠕动貌。 凡愚:平凡无知之人。
〔22〕区区:小。 庸鄙:平凡低劣之人。
〔23〕旨趣:宗旨。 投:《文苑英华》作“校”。此句承上说,对深奥的佛教理论,一般百姓无法理解。
〔24〕大教:指佛教。 西土:印度。 然则:《文苑英华》无“则”字。 兴:《文苑英华》作“典”。
〔25〕“腾汉庭”句:据说汉明帝曾梦见金人光洁灿烂,后使人到西土访求,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
〔26〕东域:指中国。 流慈:传布慈爱。此句承上言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益处。
〔27〕分形:《文苑英华》作“分流”。形:有质之称。《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 迹:道也。
〔28〕化:习。 当常现常隐之世:《文苑英华》无“当”字。遵:《广弘明集》作“尊”。
〔29〕归真:佛教对人死的别称。《释氏要览》下《送终初亡》:“释氏死谓涅槃、圆寂、归真、归寂、灭度、迁化、顺世,皆一义也。”
〔30〕镜:照。 三千:指“三千大千世界”,佛教语。谓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郭,是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合起来就是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起来就是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就是大千世界。总称三千大千世界。
〔31〕四八之相:即三十二相。佛教谓佛有三十二相。如目如青莲花,手如兜罗锦,脚有字,发作螺文之类皆是。《法苑珠林》七十四《谋谤·佛经苦行缘》:“以三十二相严饰其体。”
〔32〕微言:精微之言。 被:及。
〔33〕含类:佛教谓一切众生含识之类。 三途:佛教指地狱、饿鬼、畜牲。途,通“涂”。 拯:《文苑英华》作“极”。
〔34〕遐:远。
〔35〕十地:佛教称菩萨修行近于佛的十种境界。名目为: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36〕真教:此处指佛教。
〔37〕指归:宗旨。
〔38〕曲学:偏颇狭隘的言论。《战国策·赵二》:“穷乡多异,曲学多辨。”
〔39〕空有:佛教以一切法实有或谓一切法虚无,皆为偏执,必空有两忘,始为真谛。《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论》:“详其清新释累之训,空有兼遣之宗,道书之流也。”注:“不执著为空,执著为有。兼遣谓不空不有,虚实两忘也。”纷:《文苑英华》作“纷纠”。,纠的异体字。
〔40〕大小之乘:指佛教的大乘和小乘。大乘对小乘而言。梵语摩诃衍,摩诃义为大,衍义为乘,乘车运载的意思。佛教认为,开一切智、尽未来际众生化益之教为大乘。小乘:佛教语。梵语的意译。大乘佛教流行之后,原部派教被贬称为小乘。小乘教保持早期的佛教的教理,信奉阿含经等教典,重在自我解脱,以求证阿罗汉果为其止境,通过个人修行,入于涅槃,以免轮回之苦。
〔41〕法师:对僧侣的尊称。《文苑英华》作“大法师”。
〔42〕法门:佛教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也泛指佛门。《文苑英华》作“沙门”。
〔43〕三空:言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此三者共明空理,故曰三空。 幼怀真敏,《广弘明集》作“幼怀贞敏”。
〔44〕契:合。 神情:精神意志。
〔45〕苞:积。 四忍:(名数)《思益经四忍法品》谓“菩萨有四法,出毁禁之罪。一得无生忍,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也,菩萨证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二得无灭法忍,一切诸法本为无生,故今亦无灭,菩萨证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三得因缘忍,一切诸法皆依因缘之和而生,无有自性,菩萨证忍此法,则能出毁犯禁戒之罪。四得无住忍,不住著于诸法,谓之无住,菩萨证忍此无住之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案,是《普贤观经》所说实相忏悔之意。”(见《佛教大辞典》562页)
〔46〕清华:清美华丽。
〔47〕仙露明珠:比喻人的风采秀异。
〔48〕朗:明亮。 润:滋润。
〔49〕累:忧患,危难。
〔50〕六尘:佛经谓色、声、香、味、触、法六者为尘。六尘与六根相接,而产生种种嗜欲,导致种种烦恼,故又叫六贼。 迥:远。
〔51〕只:单一。 无对:无双。
〔52〕凝心:聚精会神地思考。
〔53〕正法:佛教指释迦牟尼的佛法,以别于外道而言。 陵迟:败坏。
〔54〕栖虑:静止地思考。 玄门:指佛教。迦才《净土论序》:“净土玄门,十方咸赞。”
〔55〕深文:此处指佛教的经文。
〔56〕分条析理:此处指对佛教经文的阐述。 析理:《文苑英华》作“折理”。
〔57〕截伪续真:去伪存真。
〔58〕翘心:向往。 净土:佛教指庄严洁净、没有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的极乐世界。此处指古印度(天竺)佛教国。
〔59〕西域:这里指南亚的印度半岛。
〔60〕杖策:拄杖,亦作“策杖”。
〔61〕从“积雪晨飞”至“蹑霜雨而前踪”八句:写玄奘前往印度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 霜雨:《文苑英华》作“霜露”。
〔62〕“诚重”句:以信仰为重,劳苦为轻。
〔63〕愿达:《文苑英华》作“愿远”。
〔64〕西宇:印度。
〔65〕双林:沙罗双树之林。转谓精舍,寺也。 八水:指八功德水。佛教谓须弥山下大海中有八功德水。八功德指一甘、二冷、三软、四轻、五清净、六不臭、七不损喉、八不伤腹。
〔66〕味道:体察道理。
〔67〕鹿苑:亦称鹿野苑。佛经说,上古有金仙道修石室,有母鹿生鹿女极美,金仙养之,因称鹿苑。鹫峰:即鹫山,在印度。传说佛曾居此,世俗所谓鹫岭、灵山,皆指此而言。
〔68〕至言:最根本的道理。
〔69〕探赜:窥探求取幽深的道理。 妙:神妙,深微。
〔70〕奥:高深。奥业:《文苑英华》作“奥典”。
〔71〕一乘:谓一佛乘。佛之教法,能载人至涅槃之岸,故谓乘。法华经专说一乘之理,对三乘而言。 五律:即《五分律》,佛书之一,系阐述关于戒律的著作。
〔72〕心田:佛教语,即心。
〔73〕藏:(术语)“蕴积之义,包含元义,经典能包含蕴积文义,故名为藏。《善见律毘婆沙》一:‘藏者器也。何谓为器,器者能聚集众义也。’《大乘义章》一:‘包含蕴积名藏。’《释摩诃衍论》一:‘持其行法,随意不失所以立名曰藏焉。’《玄应音义》五:‘梵本名箧,以藏更之也。’八藏:(名数)一胎化藏,二中阴藏,三摩诃衍方等藏,四戒律藏,五十住菩萨藏,六杂藏,七金刚藏,八佛藏。见菩萨处胎经七,(又)大众部立八藏,以声闻藏与菩萨藏各立四藏故也。四藏者,经律论之三藏及杂藏也。《义林章》二本曰‘大众部又说八藏,菩萨声闻各有四故’。” 三箧:与“三藏”同。《可洪音义》一:“三箧:箧,藏也。谓菩萨藏、独觉藏、声开藏为三箧。”
〔74〕口海:容量极大的口。这里引申为熟读佛经,口才敏捷。
〔75〕三藏:见注〔1〕。
〔76〕中夏:中国。
〔77〕慈云:佛家以慈悲为怀,如大云之覆盖世界。
〔78〕法雨:佛家谓佛法普度众生,如雨之润泽万物。 东垂:东方。注:《文苑英华》作“洒”。
〔79〕圣教:此处指佛教。
〔80〕火宅:佛教比喻烦恼的俗界。言人有情爱纠缠,如居火坑之中,故名。 干:干燥。 焰:火苗。 火宅:《文苑英华》作“火云”。
〔81〕爱水:佛教把情欲比做江河,故以爱水喻情欲。 昏:暗。
〔82〕臻:达。 彼岸:佛教语,梵语“波罗”的意译。佛教以有生有死的境界,譬曰此岸;烦恼苦难,譬曰中流;超脱生死,即涅槃的境界,譬曰彼岸。
〔83〕业:梵语“羯磨”。佛道谓在六道中的生死轮回,是由业决定的。业包括行动、语言、思想意识三个方面,分别称身业、口业(或语业)、意业。业有善有恶,一般偏指恶业。
〔84〕缘:因缘,佛教语,梵语“尼陀那”。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及促成这种结果的条件。
〔85〕托:依。
〔86〕泫:水滴下垂。 云露:《文苑英华》作“云霞”,《广弘明集》作“零露”。 花:《广弘明集》作“华”。
〔87〕净:《文苑英华》作“洁”。
〔88〕夫以:《文苑英华》脱“以”字。 木:《文苑英华》作“本”。
〔89〕人伦:人类。
〔90〕缘:因。 庆:善。
〔91〕冀:希望。 兹经:兹,此;经,佛经。 流施:传播。
〔92〕遐敷:远施。
〔93〕永大:《文苑英华》作“可久”。
【赏 析】
佛教从东汉时传入中国,至唐初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由于佛教释典奥义颇难理解,加之各种客观原因,人们较难掌握佛教的要义。玄奘于贞观元年(627),西行印度,历时十九载,取回经书657部入弘福寺释经。此文乃唐太宗为所取回并译成汉文的佛经所作的总序。该文中阐述佛教教义在中国的传播的情况,表彰玄奘的不畏难辛及其贡献。从骈文角度来考察,唐太宗此文的特点是骈散兼用,已迥别于六朝时纯“四六”体。此文有释怀人集王羲之本,也称“王本”;又有褚遂良书一本,世称“褚圣教”,两本碑石今存于西安碑林。
上一篇:骈文《园葵赋》原文|翻译|赏析
下一篇:骈文《大鹏赋》原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