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好高髻,乡间一尺长②。元和亦有时世装③,因之流行遍四方,不为怡容为戚态,望而可知非兆祥④。所以少傅作诗儆戎变,虽然当时戎变久矣讵因髻椎面赭之改常⑤。作善降祥不善必致殃,应在君臣勤政持纪纲。区区妇人一时习俗所好尚,安能贻祸于家邦?尚忆辛未南巡吴郡县,妇女装饰原似寻常之所见⑥。及至丁丑复省方,吴女人人眉际乌绫作瓜瓣⑦。马上一过觉可憎,然而礼不下庶人,亦弗呵禁令改换。久将自厌必更易,似此亦何系世道人心而为灾祥之左券⑧! 五十篇可取者多,是篇吾谓近俗谚。
注释 ①作于乾隆四十二年 (1777)。此诗为组诗《用白居易新乐府成五十章并效其体》之一。唐代白居易曾作《新乐府》50章,广泛反映了元和年间的社会生活,对于某些弊端多所指摘。“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言直而切,意在讽谏。弘历对白氏此作非常欣赏,并于一个多月内用白居易旧体,仿作《新乐府》50章。原诗有序,从略。白居易在《时世装,儆戎也》 一诗中,反映了对妇女装束某些变化的忧虑,认为这是夷狄之俗,而非华夏之风。弘历此诗则反其意而用之,对于服饰上的求新,没有持传统的迂腐之见,而是采取了通变达常的态度。②城中二句: 化用汉《城中谣》:“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③元和: 唐宪宗年号(806—820)。④不为二句:指当时的化妆不饰成明朗快乐的容貌而故作愁态,从中可知这不是什么好兆头。这是引述白居易诗中的观点。⑤所以二句:白居易作诗反对妆饰上的夷狄之风,但这种梳高髻、面涂赤的妆束已流行多时,并没有改变社会的常轨。少傅: 白居易曾官太子少傅。髻椎面赭:白居易原诗句:“髻椎面赭非华风。”髻椎,指发髻形状高而细。⑥尚忆二句:想起辛未年(乾隆十六年)南巡到苏州一带,妇女们的妆饰还没有什么特殊之处。⑦及至二句:等到了丁丑年(乾隆二十二年)再次南巡时,苏州一带的女子都描起了瓜瓣样的宽眉。乌绫:黑绫,形容女子画眉十分显重。⑧左券: 凭证,这里有征兆之意。
上一篇:奕譞《无题(二首)》
下一篇:奕询咏史(选二首)《明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