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夜
杜 甫①
今夜鄜州月②,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③。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④。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⑤。
【注释】
①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等。原籍湖北襄阳,迁居河南巩县(现巩义市)。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显现了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体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全唐诗》存诗十九卷。
②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③怜:爱。未解:尚不懂得。
④云鬟:比喻发多且型美,如云一般。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清辉:清冷的月光。
⑤虚幌:薄可透光的帷帐。双照:谓月光同照诗人及妻子。
【诗本事】
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后长安陷落,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756年7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并押回长安。这首诗便是困居长安时所作。
【赏评】
诗开头设想到此时身在鄜州闺中的妻子与自己一样正独自望月。儿女想必已熟睡了,因年龄小还不懂挂念远在长安的父亲,更不懂得国都陷落的悲哀。首联中“只独看”三字写出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颔联于随意浅淡中显出舐犊情深,也带出忧国之思,因为此时的“长安”已是令“少陵野老吞声哭”的所在了。
颈联摹写月下妻子久立风露思念远人的情状,辞藻极为优美,绘出一幅银辉朦胧的思妇望月图。大家不轻易做闺中语,既做格调便高,如另一句杜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又如鲁迅的“眼白青的如夜的晴天,而且是北方的无风的晴天,这里的就没有那么明净了”。尾联又回到望月上,并问月:什么时候国家光复、战火平息,让此刻照着离人的月光再照我们团聚呢?此联写出了幻想中的团聚,那月色也如今日一般,但不再人隔两地,而是一同回忆往昔困苦、享受此时平安,与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异曲而同工,都是以此日之思念悬想他日相聚。
此诗对月色的描写很精妙,“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色的朦胧、清寒、缥缈皆暗含其中,不明写月而句句有月,紧扣诗题。整首诗声情悠缓,辞藻清明,抒写亲情温馨感人。杜诗大半很“深”,这首写思念的诗也一样,很耐咀嚼。
【诗评选辑】
①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二:八句皆思家之言,三、四及“儿女”,六句全是忆内,与乃祖诗骨格声音相似。
②明·高棅《唐诗品汇》:卷六十二引南宋刘辰翁评曰:愈慢愈悲,俯仰俱足。
③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二十一:“遍插茱萸少一人”,“霜鬓明朝又一年”,皆客中人遥想家中相忆之辞,已难堪矣。此又想其“未解忆”,又是客中一种愁苦。然看得前二绝意明,方知“遥怜”、“未解”之趣。
④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二十二:入手便摆脱现境,纯从对面着笔,蹊径甚别。后四句又纯为预拟之词。通篇无一笔着正面,机杼奇绝。
⑤清·李调元《雨村诗话》卷下:诗有借叶衬花之法。如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自应说闺中之忆长安,却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借叶衬花也。总之古人善用反笔,善用傍笔,故有伏笔,有起笔,有淡笔,有浓笔,今人曾梦见否?
⑥清·吴瞻泰《杜诗提要》卷七:怀远诗说我忆彼,意只一层;即说彼忆我,意亦只两层。唯说我遥揣彼忆我,意便三层。又遥揣彼不知忆我,则层折无限矣。此公陷贼中,本写长安之月,却偏陡写鄜州之月;本写自己独看,却偏写闺中独看,已得遥揣神情。三、四又脱开一笔,以儿女不解忆,衬出闺中之独忆,故“云鬟湿”、“玉臂寒”而不知也。沉郁顿挫,写尽闺中深情苦境。
⑦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心已驰神到彼,诗人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上一篇:贾 岛《忆江上吴处士》抒情赠友离别诗赏析
下一篇:杜 甫《月夜忆舍弟》抒情赠友离别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