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珪《七言诗·依韵恭和御制上元观灯》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王 珪
雪消华月满仙台,万烛当楼宝扇开。
双凤云中扶辇下,六鳌海上驾山来。
镐京春酒沾周宴,汾水秋风陋汉才。
一曲升平人共乐,君王又进紫霞杯。
【原诗今译】
仙台上残雪消融,洒满的月辉一片凄清,
万烛映照于楼,障扇露出了天子的仪容。
侍女们扶着嫔妃啊,出宫、下辇、观灯,
御前献技的灯会哟,在变幻着鳌山驾龙。
君臣如赴周朝镐京御宴,该是多么宠荣,
当朝济济名士,远胜过汉代君臣的才情。
灯宴上奏起了升平的乐曲,万众欢乐呵,
看,君王举起莹澈的紫霞杯,饮兴正浓。
【鉴赏提示】
在诗歌创作中,场面描写有时也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来。——当然,严格说来,王珪的这首《依韵恭和御制上元观灯》在立意上也许并没有什么可取之处,然而,从艺术上来看,这首诗的场面描写确实是较有特色的,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诗的第一句主要是写景,为下文的场面描写烘托气氛。本来,“雪消”和“华月”初升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作者在诗的一开头就把它们连在了一起,用“雪消”这个带有鲜明时令特征的景物来衬托皎洁的明月,这不仅一下子就扣住了“上元观灯”的题,而且皎洁的明月和未消尽的残雪相映成趣,顿时把整个世界都蒙上了一层白色。既然如此,那么不消说,“仙台”——即皇帝今夜观灯的宫殿楼台肯定也处在这银镶玉砌般的神话境界之中了。紧接着,“万烛当楼宝扇开”,作者仅用了七个字便写出了一个辉煌壮观的场面。在这个场面中,“楼”是被千万盏银烛装扮起来的,所以仿佛使人在暗夜中一下子看清了它雄伟的轮廓; 而千万盏银烛又被放到了 “楼” 上,使人仿佛如同置身于灯山之中。不仅如此,由于作者在第一句中丝毫没有提到“灯”字,所以这里的“万烛当楼”好像是在皇帝观灯的仪仗到来之前突然出现的,这不仅更加强调了诗的意境美,而且皇帝出来观灯的不寻常意义也被不知不觉地暗示给读者了。
我们再来看诗的第二联。在“雪消华月”和“万烛当楼”的神话般境界里,皇帝观灯的龙辇终于出现了! 然而,它的出现更是非同一般的——先是叠成双凤齐鸣形状的彩灯在前面开路,紧接着,六座像巨鳌般大小的由无数盏彩灯装饰成的“灯山”缓缓地从辇车前招摇而过,这既写出了皇帝富贵无比的身份和威势,而且这一个画面紧接着另一个画面的写法也似乎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一下子就把观灯的喜庆气氛推向了高潮。在这两句诗中,“云中”和“海上”四字用得最为传神。本来,辇车是由双凤彩灯接引而出的,但是,诗的首联既然已经创造出了一个洁白优美的神话般境界,那么这里的辇车便也不妨从“云中”降下来,以便更加说明这位“真龙天子”非同一般。本来,彩灯装成的鳌山无论如何也不会从海上飘来,但作者巧妙地利用了“鳌”这种传说中海上特有的吉祥之物,这一方面更增加了诗的神奇色彩,同时也把“灯山”缓缓通过辇车面前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了。
在诗的第三联中,作者虽然仍抓住了“上元观灯”时饮酒赋诗的场面来描写,但诗意却更深入了一层:他不仅歌颂了眼前这种繁花似锦的 “太平盛世”,而且进一步指出这一切都是与“贤君”的“圣明”分不开的。为了充分表达出这个意思,作者在两句诗中分别用了两个典故。第一句诗,“镐京春酒沾周宴”,用素以“礼乐”闻名的西周来比附宋王朝,表面上说臣子们如赴西周盛宴,实际上是说盛世重现于今,“圣主”重现于今——这是从正面歌颂明君圣主;第二句诗,“汾水秋风陋汉才”,用的是汉武帝刘彻巡游汾水,宴请群臣,即席赋《秋风辞》的典故。我们知道,汉武帝乃一代雄略之主,他的“秋风起兮白云飞”也堪称佳句;而在这里,作者却用武帝的才情来和宋朝的“当今圣上”的才情来比较。这样做虽然不免有夸大其辞之嫌,然而从作诗的角度来看,它确实最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圣上”的一片敬慕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形成这一片“太平盛世”的原因的看法,使“观灯”的场面描写无疑又更深入了一步。
在诗的尾联中,诗的境界虽然有了更高的升华——即作者从眼前的彩灯和酒宴联想到了天下人“升平”“共乐”,但这升华却仍然是通过特定的场面描写来实现的。“一曲升平”,既可以泛指歌舞升平的盛世,又是在酒席宴的热闹场面中所特有的,因为一般说来,在元宵佳节中饮酒和听听“升平”的曲子并不矛盾。而“君王又进紫霞杯”一句,则不仅是特定场面中的细节描写,而且作者把它放在句末还是有特定含义的:一方面,它似乎说明君主饮兴正浓,连进美酒,另一方面,在“一曲升平人共乐”的气氛中,君主频频举杯,不是更含有预祝来年的意思吗?
上一篇:沈佺期《七言诗·侍宴》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刘禹锡《七言诗·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