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五言诗·望秦川》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李 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有客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原诗今译】
清晨,我放目远望,秦地一马平川,
喷薄刚出的红日已爬上了东峰之巅。
远远近近的山峦、河渚是那么明净,
巍峨的重城迭阙在大地上绵绵不断。
衰飒的秋风此刻吹动着万户的竹丛,
五陵一带的松树被涂上了一层冷寒。
客居他乡的游子,发着思乡的感叹,
霜厚露浓哟,秦地展出深深的秋颜。
【鉴赏提示】
自从楚国诗人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深重感叹,“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几乎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常规心理。在他们的笔下,秋声秋色大都被染上一层浓重的凄清的氛围。李颀这首诗虽然为了曲折地抒写其仕途失意的感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常规心理的影响;但是,诗人同时又高标独出,挥动如椽的巨笔,从大处着眼,突现出秦川秋声所独有的明净、壮美的特点。
为了突出这种特点,诗人突破了以夕阳烘托秋色的窠臼,而独具只眼,在首联中描绘出秦川日出的壮美景象。“朝望”本身就是充满生机的时候。“迥”则体现出视野的开阔。这时,“日出正东峰”,一轮朝日从东峰上冉冉升起,朝晖普照着大地。这一背景的渲染,首先就为诗人笔下的秋色染上一层壮美的色彩。在这一大背景下描写秋色,诗人没有着眼于庭院中虫声唧唧,原野上枫叶如丹,而是登临纵目,视通万里,着力突出远近山河的晴朗明净,逶迤城阙的重迭宏丽。以“净”状山河,以“重”写城阙,正刻画出秋高气爽时,在朝晖照耀下山河、城阙的特色,给人以心旷神怡的壮美之感。三联一写秋声,一写秋色。这秋声不是来自幽庭深院,而是秋风吹过万户竹林发出的秋之壮歌。“万户竹” 既将秋声具体化、形象化,也映现出秋声的壮美。这秋色不是来自山中水上,而是映现在五陵上的松树枝头,自然增添了一层雄浑的色彩。写秋色而冠以“寒”字,正突出其凝重。这秋声秋色给人的感觉不是萧瑟凄清,而是郁郁青青,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
这六句描写诗人望中的秦川秋景,无论是东峰日出,远近山河、逶迤城阙,还是万户竹、五陵松,处处映现出一个“壮”字。尤其是以“净”“重”“寒”为其渲染刷色,从而勾画出一幅壮美的秦川秋色图。透过这幅壮美的画面,自然会感受到诗人壮阔的胸怀、开阔的视野。他将以怎样壮美的诗句,将诗情引申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呢?
本来,这首诗的结尾,完全应该像刘禹锡的《秋词》那样,升华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样壮美的诗境。诗人却发出“归欤”之叹。《礼记·祭义》谓:“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诗人感叹“凄其霜露浓”,正暗示出他的“凄怆之心”,曲折地表达了仕途不得志的感慨。这样一来,诗人的凄怆之心就与秦川的壮美之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以开阔的胸襟,将诗情引到一个更壮美的境界,固然情景相洽,引人奋发。而以壮景反衬哀思,却可以倍增其哀思。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就在这里。
上一篇:赵师秀《七言诗·有约》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叶绍翁《七言诗·游园不值》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