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五言诗·旅夜书怀》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原诗今译】
微微的轻风摇曳着岸边茂密的细草,
夜色吞没浪花,江里泊着我的孤舟。
天上星光熠熠,垂挂在辽阔的平野,
皎洁的明月随着滔滔江水滚滚飘流。
当今的世道有文名不见得朝廷重用,
看透了官场的升沉不如以老病罢休。
落职后的我呀到处漂泊,像个什么?
冷凄凄、孤零零,似那无依的沙鸥。
【鉴赏提示】
杜诗以入蜀为界,大体上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诗多体现出盛唐气象带来的亢奋之情,格调高昂,充满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雄风。诗人后期的作品则由于他饱经人生磨难,政治上失意,又年老多病,故诗风多有悲凉,更加充分地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这首 《旅夜书怀》是诗人入蜀后,痛失在经济上对他多有帮助的好友严武,迫不得已决意携家乘舟东下,途经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时所作。诗中写景细致而又雄浑阔大,悲凉之气始终贯穿全诗,表现出一种悲而不哀,哀而不绝的艺术魅力。
诗的前四句着重描写“旅夜”的景色。诗人通过四组各成画面的夜景,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又略带凄凉的图画。前两句构成一个近景: 岸上微风轻拂着小草,江边夜泊独舟,月光凄清,桅杆斜映江水。整幅画面弥散着淡淡的孤寂情调,着一“独”字,真可谓情景相生,互藏其他。紧接着,作者又描绘宽广的远景:苍茫夜色里,平野辽阔,繁星低垂,波涌月动,大江滔滔流去。这一组雄浑博大的景色,风格粗犷,气势磅礴,充溢着阳刚之气。它与前两句那富有阴柔之美的静谧的画面奇迹般地融合成一幅动静相兼的和谐画卷,其间却丝毫未有隔阂之感。尤其是这两句的用字令人拍案叫绝。因“平野阔”故见星光低垂如挂。用“垂”反衬平野广阔;因“大江流”,方见江中月影流动如涌,又用“涌”衬出大江奔腾一泻千里的宏伟气派。显然,诗人对字、词、句是经过仔细推敲的,却又不露痕迹,如天成一般,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由此可见一斑。在意象上,诗人采用以乐显悲而情更悲的艺术手法,反衬出此刻在夜幕中,身处天地相融的平野,眼望奔腾的江水,心如涛涌,更感到自己孤独无依,彷徨无所适从的心境难排难遣。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此联因平仄关系,将动词“著”“休”后置,如按语序则是“文章岂著名?老病应休官。”意思是说文章岂能够出名?做官到了年老多病,就应辞官。这是自我解嘲的反语。实际上杜甫确实是因文章而驰名,官则不是因老病而休。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辞去华州司功参军,广德二年(765)正月辞去西川节度幕府参谋,两次休官都因政治抱负无法施展,都与“老病”无关。这一联语气貌似平淡,实际蕴意十分含蓄,它宣泄出诗人心中积蓄已久的激愤的情绪。因此虽然文著天下也难平他仕途不彰的怨气,这是诗人深感孤独的根本原因。最后两句,诗人从景上照应前四句,为那已很精美的画面又增一景:即在月逐波、星低垂、草微动、樯独斜的夜景里又加入一只白色的沙鸥。它徘徊着、寻觅着,飘飘然似一白色精灵,清高而孤傲。这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他想前景渺茫茫,思近况悲切切,独驶着一叶小舟何所去啊,恰似那天地间飘零的一只沙鸥。此处,诗人在书怀之后异峰突起,巧用比兴之法,即景自况,抒写出漂泊无依之苦。“一”不仅照应到首联的“独”,使之在整体结构上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而且用“一”更进一步地加深了诗中散发出的悲凉之气,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大的成功在于以情之眼观景,景皆染情;以孤之气摄景,景皆显悲。无怪乎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赞扬此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旅夜书怀》正是这样一篇意境优美、情景相生的成功之作。
上一篇:邵雍《七言诗·插花吟》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崔涂《七言诗·春夕旅怀》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