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七言诗·曲江二首》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杜 甫
其 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其 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原诗今译】
其 一
这片片飞花,使春日的芳菲减却,
望着飘洒的万点落红,令人愁多。
人生啊,还不是眼前的落花闪现,
莫要嫌用酒浇伤愁哟,快快行乐。
正在江边小堂里筑巢的翡翠鸟呀,
你怎知秋潮一到,水会把它淹没?
那芙蓉园边高冢里葬埋的卿相啊,
你生荣当世死后墓麒麟照样冷落!
细细地推敲诸事物的荣枯之理呵,
切莫让浮云般名利,将自己折磨。
其 二
辞朝归来,我天天典卖穿过的衣裳,
将典衣的钱饮酒醉归,是我的主张。
寻常的酒馆,到处都有我欠的酒债,
人生七十古来稀,不饮酒难解愁肠。
人的一生像那蛱蝶穿花,瞬息即逝,
应做个点水蜻蜓,那该是多么悠闲。
寄语美好的风光,你为我而流转吧,
我绝不违你的四时节序,赏景留连。
【鉴赏提示】
至德二年(757),正值“安史之乱”时期,杜甫逃出沦陷了的长安,到凤翔投奔肃宗李亨,受职左拾遗(谏官)。后因上疏营救房琯的罢相,触怒了肃宗。那年秋天,诗人从鄜州返回刚收复的长安,虽官职未变,但有名无实,受到冷落。《曲江》(二首)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它是杜甫最后留居长安时的作品之一。
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曲江畔观落花、叹春逝、抒悲情。诗的前两联写江边落花景,引出诗人惜春伤春之情。“一片花飞减却春”,诗人眼看一片花瓣飞下枝头,已感到春色减损。这一片飞花带来了春将尽的消息,更深藏着诗人的愁苦之情。“风飘万点”极写飞花铺天盖地之势,颇为壮观。对一般人而言,是难觅的好景致,但此处缀以“正愁人”,便将托物言志之意表达殆尽。一瓣落花已使人满怀愁绪,而面对这“风飘万点” 的景象,诗人只能是既无可奈何又愁上加愁。“且看欲尽花经眼”,花经眼,即经眼之花。这一句从时间、空间描写枝头残花在诗人眼前飘飘落下之景,但“欲尽”之词,便使落花之势不再局限于诗人眼前的小景,而是扩展到整个曲江,乃至暮春之时所有的现象。一、二两联从一花瓣写起到风飘万点再到经眼花欲尽,层层写花,由点到面,步步放开,却丝毫未使人有繁缛的感觉,原因是诗人不仅体物,而且缘情。诗中以落花春逝的变化过程推动完成了诗人“减却春”——“正愁人”——“伤多酒入唇”的情绪变化。情随景出,诗人达到了悲不自制的地步,只有借酒浇愁。“莫厌伤多酒入唇”啊,这是诗人寻求暂时解脱的办法,也是对前数句放开之势的急收,如此一放一收,舒张自如,出乎意外,又在情理之中,体现出布局上的高妙。
诗的后两联另起一层意思,着重抒发胸中愤懑之情。先看第三联。翡翠,鸟名。苑指芙蓉园,即曲江,为唐代游览胜地。高冢,有地位人的高大的坟墓;麒麟,指立于墓两侧,以石凿成的传说中的动物。诗人伤感春逝,再也不忍看那残花败叶,遂将眼光移向江边的小堂和芙蓉园边的高冢。这里曾经是帝妃游览的胜地,繁华而热闹,可经过“安史之乱”后,这里已是满目荒凉,昔日达官贵人们喧闹欢乐的小堂今天已成了翡翠鸟筑巢之所,昔日雄踞在高大陵墓前的麒麟已经东倒西歪,无人过问。这是何等的虚空寥落。今昔对比,诗人真是感慨万千。此处写景比前两联更含蓄、深沉,且意味深长,诗人似看透了人世沧桑、生死荣枯之理,联系自己多年报国无门,入仕之后仍怀才不遇的经历,此时真是心如死灰,于是遂有最后一联: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物理”即事物生灭的规律。诗人以为人生如烟似梦,转瞬即逝,与其让那些空名虚利束缚自己,还不如及时行乐得好。杜甫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引吭高歌的时候,也有低声吟唱的时候;他有济众爱国之心,也有顾怜自己之情。总之,他是一位心里矛盾重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他将自己报国为民的政治热情寄托在封建君主身上,将仕途通达当做实现理想的唯一阶梯,当这些都难以实现时,他便产生出一种幻灭感。这不仅是杜甫个人的悲剧,也是几千年中国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所在。但此时的低声吟唱和顾影自怜并不说明杜甫将沉溺于及时行乐的生活之中,这在他后来的诗歌和经历中都可得到证实。其次,应把杜甫此时低沉、消极的情绪与他当时的处境联系起来。在他写此诗两个多月后,即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对以“致君尧舜”自况的老杜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从以上两点看,“细推”一联多是不满现实政治的牢骚之辞,这正好证明诗人是因为难以摆脱“浮名”的苦恼。如此,乐从何来,又何从“积极”得起呢?
第二首与第一首是联章诗,亦写曲江暮春风光,表达的思想情绪一致,写作手法也相同。只是前一首着重于花,这一首着重于酒。
前两联写诗人沉湎于饮酒及其心境。首句“朝回日日典春衣”,紧承前首末句“何用浮名绊此身”。朝回,指上朝回来。“典春衣”说明此时诗人生活的窘困处境,春未尽,已将春衣典当,那么冬衣早已进了当铺更不待言。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日日”两字说明诗人当衣并非偶然为之,而是经常如此,这更是透过一层的写法。想来诗人生活已几近贫寒地步,这一句读来令人同情泪下。“每日江头尽醉归”推开一层,回答了典春衣的用途。这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人们要问这岂不成了贪杯的酒徒了吗? 并希望在下句得到诗人合理的解释。但诗人却秘而不宣,又推开一层道:“酒债寻常行处有”,加重了人们的疑云。“寻常”,平常。行处:所行之处,引申为到处。就是说诗人天天喝酒,已到了无衣可当,四处欠债的地步,从范围上讲,这已超出了曲江的范围。正在令人费解之际,诗人以“人生七十古来稀”作答,使我们疑云顿散。此处的七十岁并非指诗人的年龄,而是人生苦短的一种别语。原来是这样的:人生苦短,所以要每日尽醉;酒债常有,所以日日典春衣。这好像是诗人在以行动实践自己“须行乐”的主张,当我们联系全篇及前面所分析的杜甫的一贯思想行为,便可知这是言外之意了。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一联写江头之景。在杜诗中是别具一格的名句。诗语向来忌用词太巧,以免显得过于纤细无气势,但这一联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用词虽巧却不显雕琢痕迹。“深深”形容蛱蝶在花丛深处时隐时现的飞姿,远望似有蝶花融为一体的静感,但用一“穿”将其动态点出。“款款”将蜻蜓似飞似停的潇洒样子一语带出,更借助于“点”字,使其活灵活现。所以这里两句若无“穿”、“点”两字的点睛之笔,其精微处皆荡然无存。然读来全似未尝用力,浑然一体。句中虽不见一春字,但那花红、蛱蝶、碧水、红蜓,从形到神、色、香,无不体现出春的美好,它把我们带到一个恬静而美丽的境界。如此良辰美景怎不使得人留连忘返,留春之情油然流出。如果诗人的用意仅在描景,那充其量不过使人暂时得到赏心悦目之乐,但其妙处在美景之后还深藏着作者喟叹人生的思想内涵,即人的一生像那蛱蝶穿花,瞬息即逝,应做个点水蜻蜓,那该多么悠闲。
紧呈上联之意,诗人为大自然创造的神奇魅力深深地陶醉着,发出了“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的美好愿望。“传语”犹言“寄语”,其对象为“风光”,也就是诗中描绘的景色。诗人从“一片花飞”到“风飘万点”,目睹了春减、春暮的全过程,还要传语美好的风光,让她为我流传,供我欣赏,真是乐此不疲了,这是多么富有浪漫色彩啊! 但“暂时”一词又将人们拉回到现实,对于一个日日典春衣的人来说,这只能是暂时的。这就在气氛上将一、二两首诗融为一体了。
这两首诗总的艺术特点是写景用辞工丽,抒情婉转含蓄。在布局上,均为前三联放开,后一联收束。且两首诗的后两联重在抒情,之中夹写江边、春光小景。古人评价云:“二诗以仕不得志,有感于暮春而作。”一句话准确地道出杜甫作诗的境况和情绪。诗中的惜春之情融合于暮春之景,因仕不得志有感,故惜春之情愈切。可谓诗外有诗,景外有景,意外有意了。
上一篇:叶采《七言诗·暮春即事》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雷震《七言诗·村晚》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