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七言诗·清平调词》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李 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原诗今译】
她的衣裳像彩云一样灿烂飘逸,
她的容貌像牡丹一样娇艳妩媚;
春风儿为她轻轻地抚摸着栏杆,
露珠儿为她闪闪生光吐出芳芬;
相传玉山瑶台是仙人聚集之地,
她和仙女一样,应在那儿安身;
倘若在玉山未能觅到她的倩影,
瑶台定然相逢,月光朗照如水。
【鉴赏提示】
据载,天宝初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召当时供奉翰林的李白写新乐章:“赏名花,对妃子,焉能用旧乐之词。”(见《松窗杂录》)李白奉诏写了《清平调词》共三首,这是三首连作的第一首,是以吟咏杨贵妃的美貌而著名的一首诗。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两句极言杨贵妃的美貌和牡丹花的娇艳秾丽。按一般写法,写美人尽可以大肆铺排、渲染,写她的容貌、乌发、神态、服饰,等等,李白却调转笔锋,写天上的云,写眼前的花。天空瑰丽的彩云想化为贵妃的衣裳,妍丽的牡丹花想化为她的玉容。流云和牡丹本身已够绚烂夺目了,居然甘愿为贵妃更增添一份风采,那么,贵妃服饰之华贵流艳,容颜的娇媚夺人,就不言而喻了。如把两个“想”字当“似、像”来讲,第一句就变成了一般的形容或比喻,失去了内在空灵的动势,流于死板了。这句妙就妙在连用的两个动词“想”字,把云和花都拟人化了,不仅句式生动,且贵妃之美,达到了包含无限内容、几乎不可言说的地步了。第一句写人,第二句写花:春风拂过沉香亭的栏杆,轻抚着华贵雍容的牡丹,晶莹的露珠在花瓣上滚动,闪耀着灼灼夺目的光彩。写花美是为了衬托人美,“名花倾国两相欢”,更加充实了第一句的内容。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两句进一步写杨妃之美。杨妃的美丽,使诗人万分惊叹,以为如此绝代佳人,不是凡人居住的人世间所能见,只有在西王母所住的群玉山头或者是月光下仙女世界的瑶台才可能找到。李白更进一步刻画杨妃之美,但他仍然避开正面描写,只写自己乍见盛装的杨妃后,那种惊讶、赞叹的内心感受。杨妃之美使诗人觉得人间物象已不够他写诗用了,“人间物象不供取,饱饮游仙向玄圃”,他把读者的思路一下子由地面引到了群仙居住的渺渺天宫,虚写这么一笔,杨妃的天香国色,读诗的人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了。
这是一首绚烂华丽之极的诗作,如抛开诗本身所可能包含的讥讽内容,中心不过是极赞天子宠妃。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诗人表现了卓然不凡的构思力。对杨妃的具体描摹,诗人几乎不费一笔一墨,只写天上的流云,写凝香带露的牡丹,写自己的心理感受。正如荷马写海伦之美,不写她如何美,只惊叹海伦之美倾国的力量。这样,诗人笔下的杨妃,就不仅只有超乎于言表的美貌,而且这种美貌具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具有了一种无限性。过于逼真肖物,反而失真,反而不美,如《淮南子·说山训》中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精细雕划实为一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李白极谙这种艺术辩证法,所以这首诗成了写杨妃之美的登峰造极之作。
上一篇:苏轼《七言诗·海棠》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杜牧《七言诗·清明》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