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五言诗·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杜 甫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
【原诗今译】
方丈仙境连着烟波浩淼的海水,
天台胜地直入霄天和云霞映衬。
丹青里有人们向往的名山秀水,
人已老悔没把天下的胜地登临。
我羡慕弃高官棹舟五湖的范蠡,
更爱王乔轻看贵胄骑鹤成仙神。
看来我今生要学会那随波逐流,
告诉我吧,何处可以超凡出尘。
【鉴赏提示】
这首诗是诗人应朋友为其弟之请而为其山水景物画而题的,题下共有三首,此为其二。诗人在这里赞美了画者的技艺高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在神与画游时产生的 “归欤”之志。
本诗第一联写法可谓“开门见‘山’”。诗人不假铺垫,直接描写,赞美山水图中的“山”“水”之美。“方丈”乃是传说中的海外仙岛,与水相邻,而天台则是佛道名山,素以风景优美著称。不加说明,而直接以“方丈”“天台”名画中山水,含有赞叹画中山水优美逼真之意,同时也透露出诗人的心向往之。我们知道,杜甫也是一个热爱大自然及平静的田园生活的诗人,这一点我们从他的入蜀后的一系列歌颂大自然和乡村田园生活的诗歌中可以得到验证。山水题材的艺术,无论是诗、音乐(如高山流水)还是绘画,总是与归隐密切联系着的。古人称观山水画为“卧游”,杜甫当时虽然老了,没有跋山涉水的 “济胜之具”,但是当他看到画中美好的大自然景物时,心里还是很向往的。
首联直接写山水画内容,马上“入画”。读者或者以为诗人总还要再继续谈上两句,哪知诗人却笔锋一转,又跳出“画外”来了。这一联中,诗人一反其素以画为实物的写法,而先点出了“画”字,是为先退一步讲,然而,题画的效果并不因此而减弱。诗人说:方丈、天台的风景名胜常为人间丹青摹写,而我则只是到现在见了此画才因为不能亲去访求而感到遗憾。山水题材在唐代绘画中是很普遍的,而诗人在这里将此画的艺术效果夸大,使之区别于一般的山水绘画。另外,诗人既已跳出画外,却不去称赞画师的技艺高超,而是抒发自己见画时引起的强烈的遗憾感,实则从更深一层上说明了画师惊人的技艺。
诗人一面叹惜自己不能亲往、空见其画,另一面却想起了古代的隐君子和传说中的仙人来,想象着他们在这样的山水中生活,何等自然快乐! 第三联的联想乃是借助画中的“舟”和“鹤”而引起的。这里我们提醒读者注意一下此诗的意脉是极其细腻的,一、三联中都由“山”和“水”来贯穿,如第一联方丈承题中之水,天台承题中之山;第三联中舟又点水,鹤又点山,总之,结构细密有致。还有,诗人引范蠡、王乔等名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引这些名人,则有揄扬山水之意。
在最后一联中,诗人主要抒发了他看画时勾起的一生悲慨: 政治上的不得志和生活的艰辛使他对人世产生了厌倦;他想超脱这尘世中万物的烦恼,可是又如何能够?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同是生活在盛唐时代的两大诗人,李白与杜甫的生活与理想竟有如此大的差别。一生浪漫的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笑傲五侯、吟啸风月,何等潇洒出尘! 而杜甫却除了少年时代那么短暂的“放荡”、“跋扈”生涯外,一辈子中大多数在憔悴艰难中度过。杜甫向来以“工愁”著称,是生活使得诗人如此“现实”,而不是诗人天生一个“现实主义”者。中国诗人传统的出世、超脱观念,一样在诗人身上得到体现。当这位“现实的”诗人偶然看到一幅海外名山图时,“尘外”之思也就油然而生了。这使我们认识到现实社会之混乱,生活对诗人之不公平。“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埃。”是诗人回顾其穷困潦倒一生后发出的一声沉重感叹!
上一篇:朱熹《七言诗·观书有感》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孙逖《五言诗·观永乐公主入蕃》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