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鉴赏·《秋波媚》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①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②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③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④
【注释】 ①高兴亭:在今陕西汉中市南郑县西北郊。长安:即今西安市。南山:终南山,横亘陕西南部,主峰在长安南面。②边城:当时汉中为宋、金分界线附近。角声:军营中号角之声。烽火:战火,原指军营中报警传信之火。③筑(zhu):古时乐器。酹(lei):斟酒。悠哉:多么悠远、悠长呵。④灞桥:在长安东面灞水上,桥边多植柳,古人于此送别。是长安城的一个标志。曲江:池名,在长安东南,唐朝时的名胜地。
【译文】 边城秋早,在这肃杀的秋夜,耳边一片悲凉笳角声,望中连绵远去的是烽火台上烽火影。我和将士们登高一起击筑高歌,凭栏依柱痛饮一杯,悲壮之情溢起,雄豪意兴勃发,复国杭战的心绪不由悠悠飞腾!
最多情的要算终南山顶的秋月了,你看原先聚积的暮云也为之散开,以便朗照沦陷于敌手的长安城啊!望中依稀能让人看到灞桥畔的烟柳,曲江池头的楼馆,那里都在翘盼着王师的到来呵!
【总案】 此词作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时陆游在汉中前线,一腔报国、复国之心正激昂无已。登高远眺兴起无尽思绪,是古人诗词中的熟题目,但原先大多为思乡,思亲之作,或抒发一已怀才不遇之情。渗入爱国、抗战的豪情或悲慨情于此类题目的则多见于南宋词家。陆游此词先极写边城前线军情高昂的氛围,这当然主要还是流露着词人的主体性意愿,所以在他的视听感觉上莫不具有一种抗战恢复故土的悠远意兴。特别是当云开月来,清光朗照之际,他尤易想到长安父老此时的心愿,澄清山河,王师北进,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呵!但是,“应待人来”的“应”字中,仍还透出着一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应”是天经地义的,合情合理的愿望,能不能,有没有“人来”则尚在未可尽测中!月也多情如此,人呢?那些掌大政之权的人“谁似”此月“多情”呢?此中颇多可辨味处。刘师培在《论文杂记》中说:“剑南之词屏除纤艳,清真绝俗,逋峭沈郁,而出之以平淡之词”,我以为很可移来作为辨析此词的参照,结尾处“应侍人来”四字确有逋峭沉郁味在。
上一篇:李煜《破阵子》翻译|原文|思想感情|赏析|评点
下一篇:蒋捷《绛都春》翻译|原文|思想感情|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