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鉴赏·《浣溪沙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四)》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译】
扑簌簌——
衣巾上
洒落枣花
一片金黄,
村南村北
到处有缲车
嗡——嗡——
声响。
古柳下
有卖黄瓜的吆喝,
穿着粗朴的
粗麻衣裳。
酒意渐觉袭上,
旅途却又漫长。
昏然欲入梦乡,
望望高空过午的太阳,
真想品尝——
茶水的清香。
啊!前面正有野人之家,
试将他的门窗——拍响。
【评】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初夏,苏轼在徐州知州任上,率众到徐州城东的石潭去祈雨,写下了这组《浣溪沙》。原题下有小序云:“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小序首句可作组词的题目看)这组小词,生动地再现了北宋中期的农村生活,在我国的田园诗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较早地以词写田园风光的力作。
词一起首,就把读者引领步入了夏日的乡村。因为,簌簌地飘洒在衣巾上的落花不是供人们玩赏的桃花、杏花、菊花,而是最富于乡土气息的枣花;不是“风动落花红簌簌”,而是“簌簌衣巾落枣花。”不仅如此,你听到的也不是城镇的喧闹之声,而是“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用来抽丝的缲车“嗡——嗡——”地唱着,村南也响,村北也响,响成了一片,中间还夹杂着卖黄瓜的吆喝声。词人抬眼望去,见是一些穿着粗麻编织衣服的乡下人在古柳树阴下卖黄瓜。此三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摹出了夏日乡村风光,语言清新,宛然如画。
如果说,上片着重写词人所闻所见,着重于客观描写,下片则着重写词人自我,写“我”的经历、感觉及感受,表现了词人置身于田园的欣喜情怀。“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这是在乡下特有的感受:太守如果在其府中,自然不会有“欲睡”而又无处睡的景况,也不会有“日高人渴漫思茶”而又无茶可饮的经历,但词人并非是抱怨,恰恰相反,他是极有兴致地记下了这段浪漫的郊游,将它作为具有高度审美意义的题材化入了词境。词人兴致勃勃,要走入那低矮的乡下人的世界:
敲门试问野人家
词人以下的经历,譬如说敲门之后农夫是否热情地接待了他,他是否饮到了他渴望的茶水,这些,似乎都是不重要的,词人只留给你“敲门试问”的画面:大文豪苏东坡敲着农家茅屋的木板门。这一画面似乎静止地悬挂在你的面前,而那敲门的音响,也似乎会永恒地响在你的耳边。
上一篇:康与之《洞仙歌令》翻译|原文|思想感情|赏析|评点
下一篇:李璟《浣溪沙》翻译|原文|思想感情|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