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鉴赏·《西平乐》
元丰初,予以布衣西上,过天长道中。后四十余年,辛丑正月,避贼复游故地。①感叹岁月,偶成此词。
稚柳苏晴,故溪歇雨,川迥未觉春赊。②驼褐寒侵,③正怜初日,轻阴抵死须遮。④叹事逐孤鸿尽去,身与塘蒲共晚,争知向此,征途迢递,伫立尘沙。追念朱颜翠发,⑤曾到处、故地使人嗟。道连三楚,天低四野,乔木依前,临路欹斜。⑥重慕想、东陵晦迹,⑦彭泽归来,⑧左右琴书自乐,松菊相依,何况风流鬓未华。多谢故人,亲驰郑驿,⑨时倒融尊,⑩劝此淹留,共过芳时,翻令倦客思家。
【注释】 ①贼:指当时浙江境内方腊农民起义军。②赊:迟缓。③驼褐:内衬驼毛的粗布衣。④抵死:竭力;须却。⑤翠发:青发,实指黑色头发。⑥三楚:战国楚地,有南楚、东楚、西楚之分,约当今之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一带。欹(qi期)斜:倾斜,歪在一边。⑦东陵晦迹:东陵,指召平。《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晦迹;隐蔽踪迹。⑧彭泽归来:彭泽,指陶渊明。他曾为彭泽令,后耻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陶渊明《归去来辞》:“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又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⑨亲驰郑驿:郑,指汉代郑当时。《史记·郑当时传》:“郑当时者,……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这里借指友人盛情接待。⑩时倒融尊:融,指东汉孔融。《后汉书·孔融传》:“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这里用以指友人请作者饮酒。
【译文】 嫩弱的杨柳在晴光中苏醒,古老的溪流上雨已停。我沿着长长的河川漫步,并没有感到迟缓的春天来临。寒气尚未消尽,透过驼毛衣入侵。天刚放晴,阳光穿过了云层;可老是被遮住,那讨厌的阴云。唉!一生事业已随天边孤鸿一起消逝,如今我已象塘蒲一样只剩下衰谢的生命。怎料到还要长途跋涉、伫立尘沙中,在这样的桑榆暮景。回想起当年我还是红颜乌发,也曾在这儿行经;这故地使我触景生情、倍感伤心。
这条道路和三楚之地相接,天空依旧笼罩着四面原野,显得低平;连这棵乔木,也和从前那样,在当路中斜倾。我见此感慨很深,追慕起汉代召平的隐姓埋名,和东晋陶渊明的弃官归隐。他们趁着尚未年迈,就早早结伴书、琴,和松、菊相依温存。多谢旧日友朋,亲自来驿站,又为我摆酒接风、劝我在此共度芳春。这反使我这个疲惫的旅人,产生了强烈的思家之情。
【集评】 宋·沈义父:“词中用事使人姓名,须委曲得不用出最好。清真词多要两人名对使,亦不可学也。如《宴清都》云‘瘐信愁多,江淹恨极’;《西平乐》云‘东陵晦迹,彭泽归来’;《大酺》云‘兰成憔悴,卫玠清羸’,《过秦楼》云‘才减江淹,情伤荀倩’之类是也。”(《乐府指迷》)
现代·龙榆生:“细玩此阕,一种萧飒凄凉景象,想见作者内心之悲哀,结构亦不及前此诸作之谨严,所谓‘深劲’之风格,骎不复有。年龄环境与作风之消长,从可知矣。”(《清真词叙论》见《词学季刊》第二卷第四号)
【总案】 旧说以《瑞鹤仙》为周邦彦绝笔,其实这首《西平乐》才是。清真词之自注作地者,如“无想山”、“中山县圃”、“新定”等,均无年月;唯有此首《西平乐》年月具体。辛丑,即宋徽宗宣和三年,清真六十六岁。上溯四十余年,至“元丰初,予以布衣西上”,即元丰二年初次自钱塘入京为太学生时,相隔已四十二年。据小序及词意,知为宣和三年正月重过天长(今安徽省天长县)作,或是赠居停主人者。清真经天长抵达南京(今河南商丘),当年卒于鸿庆宫之斋厅。故云此词为清真之绝笔。龙榆生在《清真词叙论》中对此词评语颇有道理。观此词之风格,和盛年、壮年时期确有很大不同。清真一生羁旅飘泊,至暮年两目昏花尚颠沛流离,心境极度萧瑟悲凉,一种归隐之思跃然纸上,笔致亦不复呈往昔一步三析之态。不过此篇风格清旷疏放,在清真词中别具一格。
上一篇:李煜《虞美人》翻译|原文|思想感情|赏析|评点
下一篇:高观国《解连环柳》翻译|原文|思想感情|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