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鉴赏·《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2,高处不胜寒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4? 转朱阁5,低绮户6,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7。
【释】
1.丙辰是熙宁九年(1076)。时苏轼仍在密州。
2.“琼楼玉宇:《酉阳杂俎壶史》说:翟乾佑与弟子数十人在江岸玩月,有人问月中有什么。翟说,“可随吾指观之。”遂见月中“琼楼金阙”。
3.不胜寒:《明皇杂录》:八月十五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教他著皮衣。到月宫,他果然冷得难以支持。
4.何似:如言不如。
5.转朱阁:随着时间的推移,月照楼阁的方向有所转移。
6.低:月光下射。
7.婵娟:指明月。
【译】
朗照万物的明月呵!
你何时开始第一次出现?
手持酒盏,醉问青天。
神秘莫测的天上世界呵!
也不知此地是何处?
也不知此时是何年?
我真想驾驭着清风,
回到那遗世飘渺的空间,
又恐怕那月亮上的琼楼玉宇,
受不得那高处严寒。
独立起舞,自弄清影,
还是不如人间。
月华转动轮波,
移过朱色的楼阁,
移过窗帘的绮罗,
照着失眠中的我。
明月呵,对人
该没有什么怨恨,
为什么你独自团圆,
全然不顾人间的离索。
唉!人生有悲愁、有欢乐,
有离别、有欢合,
正如明月有晴、有阴、
有圆、有缺,
自古以来,就难以两全。
只希望人能健康长在,
千里之外,共对一轮明月。
【评】
此词有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段小序透露了此词的写作背景,也暗示了词的写作主题。它有三层意思:一是中秋之咏,亦即明月之咏,二是“欢饮达旦,大醉”,是在大醉中赏月;三是“兼怀子由”。前两点主要表现在上片,后一点主要表现于下片。当然,三点又是互为一体的:词人在醉中赏月,也在醉中失眠思弟,东坡不仅在上片伴月共舞,而且在下片中对月难眠,以月之种种,阐发种种人生的哲理。而上片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矛盾选择中,又何尝没有对子由的思念在于其中呢?可以说,通首都是咏月,上片在咏月中蕴含人神之际、天地之间、以及人生道路的迷惘、探寻、追求与苦闷,下片在咏月中蕴含人人之间、兄弟之间、以及人的内在情感的哲理性的审美观照。
此词的艺术特质由几个方面构成:首先是境界阔大雄奇。上自汗漫天宫,琼楼玉宇,下自朱阁绮戶、悲欢人间,无不海涵。
其次是醉酒驰思、情思浪漫。醉酒是浪漫的催生剂,是浪漫诞生的子宫。有了醉意,才有这似醉似醒的朦胧浪漫的境界,才有“明月几时有”的痴问,才有“把酒问青天”的痴举,才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痴想,至“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恐已醉得深矣!月在当时,本不可登,词人却认真地提出是否登月的问题;月上是寒是温,在当时本不知晓,词人却认真地以其寒而推却登月之举。在这些如醉如梦、似幻似痴的醉语中,却蕴藏了多少人生哲理之妙趣,神宗皇帝读之,感受到“苏轼终是爱君”;而笔者读之,则感受到苏轼在醉意朦胧之间对人生归宿的哲理思考,是苏轼“野性”人生观念的一种表现;是神求于天而身存于地,是身在汉阙而心在江湖的一种精神归隐方式。
第三点,词人以大手笔、大字眼,写大境界,在结构上大开大阖,在情绪上大起大落。如下片先写“照无眠”、“何事长向别时圆”的离愁别恨,愁之深,恨也深,却以“此事古难全”一语解过,并时时不离咏月之本题,以“月有阴晴圆缺”喻“人有悲欢离合”,以“千里共婵娟”写“但愿人长久”的期冀。如王闿运评:“‘人有’三句,大开大阖之笔,他人所不能。”(《湘绮楼词选》)
第四点,与大开大阖的结构手法相一致的,是词人所表现出的洒脱旷达的情怀。
凡此种种,亦正是豪放词的特点。但这种豪放,又有别于《江城子·密州出猎》。《江》词从题材上就已决定了其豪放的性质,而《水》词写咏月、写别离本属婉约的领地,词人在婉约的苑林中,乘醉起舞,冲破了婉约的樊篱,以境界、结构、情怀、语言的独特个性,使之成为豪放旷达之杰作。
上一篇: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翻译|原文|思想感情|赏析|评点
下一篇: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翻译|原文|思想感情|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