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措词巧妙的荐贤书——说韩愈《与汝州卢郎中荐侯喜状》》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进士侯喜。
右其人为文甚古,立志甚坚,行止取舍有士君子之操。家贫亲老,无援于朝,在举场十余年,竟无知遇。愈常慕其才而恨其屈。与之还往,岁月已多。尝欲荐之于主司、言之于上位,名卑官贱,其路无由。观其所为文,未尝不掩卷长叹。
去年,愈从调选,本欲携持同行,适遇其人自有家事,迍邅坎轲,又废一年。及春末自京还,怪其久绝消息。五月初至此,自言为阁下所知。辞气激扬,面有矜色。曰:“侯喜死不恨矣!喜辞亲入关,羁旅道路,见王公数百,未尝有如卢公之知我也。比者分将委弃泥涂,老死草野;今胸中之气,勃勃然复有仕进之路矣!”
愈感其言,贺之以酒。谓之曰:“卢公,天下之贤刺史也,未闻有所推引,盖难其人而重其事。今子郁为选首,其言死不恨,固宜也。古所谓知己者,正如此耳。身在贫贱,为天下所不知,独见遇于大贤,乃可贵耳。若自有名声,又托形势,此乃市道之事,又何足贵乎?子之遇知于卢公,真所谓知己者也。士之修身立节而竟不遇知己,前古已来,不可胜数。或日接膝而不相知;或异世而相慕。以其遭逢之难,故曰:‘士为知己者死。’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阁下既已知侯生,而愈复以侯生言于阁下者,非为侯生谋也。感知己之难遇,大阁下之德,而怜侯生之心,故因其行而献于左右焉。谨状。
这是向卢虔推荐侯喜的“状”。“状”,是古代向上级陈述意见或事实的文书。
贞元十七年(801),韩愈自徐州赴京调选,三月底东还,在洛阳居住数月,常与侯喜同游,作有《赠侯喜》诗。诗云:
吾党侯生字叔起,呼我持竿钓温水。平明鞭马出都门,尽日行行荆棘里。温水微茫绝又流,深如车辙阔容輈。虾蟆跳过雀儿浴,此纵有鱼何足求。我为侯生不能已,盘针擘粒投泥滓。晡时坚坐到黄昏,手倦目劳方一起。暂动还休未可期,虾行蛭渡似皆疑。举竿引线忽有得,一寸才分鳞与鬐。是日侯生与韩子,良久叹息相看悲。我今行事尽如此,此事正好为吾规。半世遑遑就举选,一名始得红颜衰。人间事势岂不见,徒自辛若终何为?便当提携妻与子,南入箕颍无还时。叔起君今气方锐,我言至切君勿嗤。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
在洛阳的小河里垂钓,好容易才钓上一条寸把长的小鱼,所以结尾劝侯喜到远方大河里去钓,也就是到京城长安去钓。这篇荐状,就是为他到长安去钓大鱼而写的。状中说“去年从调选”,作者是贞元十七年赴京调选的,则此文当作于贞元十八年(802)在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
卢朗中,句虔,此时任汝州(唐属河南道)刺史,因曾任刑部郎中,故称他为“汝州卢郎中”。唐代士子应进士试,须由州的长官牒送,卢虔是汝州的军政长官,故作者向他推荐侯喜。韩愈一生爱才,乐于扶植后进,曾向卢虔、等推荐十余人。尉迟汾、侯云长、沈杞、李翊皆于贞元十八年登第,侯喜于十九年登第,刘述古于二十一年登第,李绅于元和元年登第,张后余、张苰于元和二年登第,都得韩愈荐进之力,故当时士人争为韩门弟子。
推荐信并不好写。比如韩愈向卢虔推荐侯喜,首先得恭维卢虔,但捧得太露骨,就有献媚的味道,降低了自己的人格。其次,荐得太卖力,也会产生副作用:卢虔会想,就你韩愈热爱人才、能发现人才,我难道无知人之明,等着你推荐吗?第三,不说侯喜处境困难,那就用不着推荐;但如果说侯喜别无出路,只等卢虔提拔,就有乞怜之态,也有失身份。明白了写推荐信的许多难于措词之处,再来读韩愈的这篇文章,就会看出他的确是一位高手,写得很高明。
第一段写侯喜文章好、品行好,“家贫亲老”,处境困难,考了十几年进士,一直没碰上能赏识他的人。作者说他自己“慕其才而恨其屈”,想推荐,但“名卑官贱”,推荐无由,只能“观其所为文”而“掩卷长叹”。
读了这一段文章,读者会想:这是不是已经触犯了卢虔的忌讳?你韩愈发现了侯喜这位人才,想推荐;我卢虔就不知道有侯喜其人,漠不关心吗?别忙,且看第二段是怎样写的。读第二段,便知原来卢刺史早已赏识侯喜了。作者让侯喜自己出面,向他眉飞色舞地描述得到卢刺史赏识的经过及其感受:“侯喜死不恨矣!喜辞亲入关,羁旅道路,见王公数百,未尝有如卢公之知我也。比者分将委弃泥涂,老死草野;今胸中之气,勃勃然复有仕进之路矣!”读者会问:这是作者一字不改、一字不增地记录下来的侯喜的原话吗?当然不是。但侯喜拿着他的文章拜见过卢虔,卢虔讲过几句肯定的话,当然不会假。作者便抓住这一点大作文章,并且把这作为侯喜眉飞色舞地向他说过的话,转述给卢虔。卢虔看了以后,很可能产生这样的反应:原来我随便说的几句肯定的话,竟使侯喜逢人说项,赞颂我有知人之明;竟使侯喜感恩图报,“死不恨矣”;竟使侯喜这个自料将“委弃泥涂,老死草野”的失意之士忽如枯木逢春,在心中燃起“有仕进之路”的熊熊希望之火!如果真的产生了这种反应,那么,作者虽然还没说一句推荐的话,却加倍地收到了推荐的效果。
第二段不自己推荐,只转述侯喜的话。第三段仍不向卢公推荐,却以“愈感其言,贺之以酒”领起,向侯喜致贺词。第一层用反跌法:卢公是天下的贤刺史,当然热爱人才,提拔人才,但还没听说他推引过谁,这是因为他把为国选才的事看得很重,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啊!如今你光荣地成为被卢公选中的第一个,你说“死不恨矣”,的确应该这么说。古来的所谓“知己者”,正就是这样的啊!第二层用正反对照法:身处贫贱,不被一般人了解而只被独具慧眼的大贤所赏识,那才是可贵的。如果自己有名声,却还要依附权势,这就是商人谋利的勾当,有什么可贵呢?第三层用反衬法:士子们修身立节,却一辈子遇不到一个知己,自古以来,这样的人多得数不完。而你侯喜竟幸运地被卢公赏识,卢公真是你的知己啊!因为知己难遇,所以才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难道不是这样的吗?作者只把他对侯喜的这一段贺词讲给卢虔听,而不说一句自己推荐的话,但可能产生的效果,比自己正面推荐要好得多。构思之妙,措词之巧,真出人意料。
文章既然叫《荐侯喜状》,通篇不点题,就令人摸不着头脑。果然,结尾点题了,但点得也很妙:您既然已经了解侯生,我还给您介绍,这并不是“为侯生谋”,而是由于“感知己之难遇,大阁下之德,而怜侯生之心”。直到结尾点题,还不但不说推荐的话,而且明说“非为侯生谋”,真够占身份的。然而,“感知己之难遇”,而侯生竟遇到您这个知己了,还要“士为知己者死”呢,那么您卢公该怎么办?明说“非为侯生谋”,实际上正是“为侯生谋”。“大阁下之德”,不就是因为卢公能赏识侯喜吗?那么“阁下之德”如何才真正能称得上“大”,就看您的行动了。这实际上也是“为侯生谋”。至于“怜侯生之心”,当然也有只从口头上“怜”、还是从行动上“怜”的问题。我韩愈想从行动上“怜”,但没有力量,这已经在前面说过了。您卢公是有力量从行动上“怜”的,那就看您的行动吧!这实际上还是“为侯生谋”。
这篇文章如果粗略地读过,便会感到平淡无奇。仔细揣摩,便会发现构思之巧,措词之妙,的确是一篇好文章。
上一篇:《词唯心否明送实留——说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不平则鸣——说韩愈《送孟东野序》》原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