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卜算子①·苏轼》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②,漏断人初静③。时见幽人独往来④,缥缈孤鸿影⑤。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⑥。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①卜算子,词牌名。 ②疏桐,枝叶稀疏的梧桐树。 ③漏断,漏,古代盛水滴漏计时之器,壶水滴尽了,指时已深夜。 ④幽人,幽居之人,此是形容孤雁。 ⑤缥缈,隐约,若有若无。 ⑥省,了解。
苏轼的这首词高旷洒脱,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寄意深远,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风格清奇冷隽。
上片两句写夜深,用“缺”“疏”“断”几个字写出幽独凄清的心境。“缺月”这一意象,一是指夜色之暗,一是象征人事之不完满。“疏桐”的“疏”字亦有不完满之意。且暗淡的月色从疏枝间漏出,斑驳破碎,更增夜色之凄清。这段大意是说,在院中夜深人静,月挂疏桐之时,词人即幽人独自往来,如同孤鸿之影。这两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片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本词明写孤鸿,而暗喻自己,鸿人合一,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说的话语,不是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怎么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鸿雁在古诗词中有多种意义。一是代表思乡怀亲,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二指代书信: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李商隐《离思》“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等。三比喻人生: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在本词中,飞鸿是苏轼自指。
●卜算子,参见第82页相关介绍。
●“孤鸿”一种说法是写作者自己。还有一说法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惠州有一位姓温的女孩子,年十六,很美丽,见了苏轼,一往情深,时常在苏轼的窗外徘徊,听苏轼吟咏。不久苏轼再贬海南,渡海南行,三年后苏轼遇赦回惠州,女孩已经死去,葬于沙州。这个传说增加了这首词的浪漫色彩。评论界还有推断,一说东坡贬黄州时,有一“甚贤”之王氏女喜欢上他;一说是东坡少年时,一“豪右”之女喜欢他,俱以未果而卒。苏轼十分伤感,因作此词。
●苏轼在《行香子》中有“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句,一口气用了三个典故。“隙中驹”,见《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比喻人生短暂之意。“石中火”,出自《新论·惜时》:“人之短生,犹如石火,迥然以过。”比喻生命的短促。“梦中身”,典化尹喜《关尹子·四符》:“知夫此身为梦中身,随情所见者,可以飞神作我而游太清。”比喻人生短暂如同一梦。
孤独高洁的作者,心中充满了不被人理解的苦痛。好在作者能把这种心灵苦痛转化为深刻的思索。
行香子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词的上片尘杂滤尽,夜气清新,清风徐来,朗月当空,面对此般良辰美景,由于政治纷争的困绕,苏轼心情异常的低落和苦闷,把酒望月,不由得悲从中来,使得他对功名和人生也开始了无限的遐想和严肃的思考。他感慨:“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比喻人生短暂如同一梦,何必苦争名利?词的下片,“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牢骚,既然人生如此的虚无和短暂,那不如追求实在的享乐来排遣这种痛苦。于是作者就“且陶陶,乐尽天真”,在本真中忘掉尘世的烦恼。但是词人认为这还不是最好的解脱方式,他要寻求归隐,这样他就可以和这个浊世彻底地脱离了,从此他就“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尽享人生的无限乐趣,那该是人间何等浪漫而有诗意的事!
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上一篇:宋词《卜算子·李之仪》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宋词《唐多令·吴文英》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