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忆秦娥①·汪元量》
笑盈盈②。晓妆扫出长眉青。长眉青。双开雉扇③,六曲鸳屏。少年心在尚多情。酒边银甲弹长筝。弹长筝。碧桃花下,醉到三更④。
①忆秦娥,词牌名。 ②笑盈盈,微笑对人;举止、仪态美好。 ③雉扇,古代帝王仪仗用具之一。 ④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
这是作者通过表达思念伊人,寄托内心惆怅的词作。自我言语之间流露出对美丽女子的笑容依旧的回想。词作忧郁淡然,愁思绵长,但却令人读来意味深长。
词的开篇,作者追思佳人美丽往昔,以轻松愉悦的笔法引起。“笑盈盈”词句虽然短小,但用意却很深远,作者以轻灵妙美的笑颜描述,反写内心的愁思。随后笔锋突变:“晓妆扫出长眉青。长眉青。”一个特色鲜明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在这里作者运用反复手法:通过凸现人物眉毛的特征,描绘出美人的整体影响。“双开雉扇,六曲鸳屏”,“雉扇”“鸳屏”,这是两个典型的帝王用物,作者暗含对亡国故土的哀思。这是一种巧妙的表达。
“少年心在尚多情”,作者实际在自语本身,胸怀大志向,报国情感始终不断,言辞之间,同样流露对不被发现重用的苦痛。随之才有了“酒边银甲弹长筝。弹长筝”。苦闷忧郁,闲得寂寥,只能在弹动长筝时寄托愁情。“碧桃花下,醉到三更”,在这虚度光阴的心绪下,作者醉酒沉睡树下,直到夜半。
作者精练传神的构思,令人叫绝,以一当十,玲珑跳跃,景情相生,笔下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描绘出来了。
这首词作的意象是桃花。桃花人面,妖娆多姿,是妙美女子的化身。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桃花意象显示青春妖娆、但又稍纵即逝的审美特征,成了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物化表现。古人往往抒发对时间流逝的无限留恋、惋惜之情。桃花的存在使人快乐,使心境美丽,桃花落下来传达伤春、惜春的情绪,进而悲叹韶华即逝、芳龄不再的感叹。
●汪元量(1241~1317后)南宋末年诗人、词人。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或稍后,以词章给事宫廷,不久,为宫廷琴师。宋恭帝二年(1276),元兵入杭州,俘恭帝、皇太后、太皇太后先后赴大都,汪元量随之北行。文天祥兵败被执,囚于大都,汪元量曾屡至囚所探视。文天祥为汪元量集杜甫诗句,成《胡笳十八拍》,并为元量作品作序。恭帝等于至元十九年被迁往上都(今属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二十一年,又被迁往今西北内地,汪元量仍随行,到过祁连山一带。以后,又因祭祀到达过四川青城山及五岳。至元二十五年十月,恭帝学佛学于土番(今西藏)。元量即以黄冠道人的身份南归,至元二十六年抵杭。不久,他再次入湘、川,并数次到庐山。
●忆秦娥,参见第233页相关介绍。
●古筝。古筝远在秦朝就已在我国流传,由最初的民间乐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从五六根弦发展到唐代十二三根弦,直到明清多为十六至十九根弦,经过不同地区历代演奏家的发展形成不同流派风格各异、曲目丰富、雅俗共赏的良好局面。目前古筝多为二十一根弦。其音色秀丽,既适合独奏又适合合奏。近年来经过不少作曲家演奏家的努力,古筝曲目在不断地增加,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
汪元量“沉醉三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传言玉女
钱塘元夕
汪元量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月台花馆,慨尘埃漠漠。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钱塘依旧,潮生潮落。 万点灯光,羞照舞钿歌箔。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昭君泪流,手撚琵琶弦索。离愁聊寄,画楼哀角。
此词写元宵节,从中寄托了对国家兴亡的伤感之情。词采精练感人,读来,令人酸泪暗流。
上片写道“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作者写的是眼前依然一派繁华,跟谁一起分享呢?大兵压境,人心惶惶,苦中作乐,苦不堪言。“月台花馆,慨尘埃漠漠。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描述在月光下,花丛中,台馆依旧林立,但已弥漫着敌骑的漫漫的尘埃。想起繁华尽逝,青山如旧,太平景象已荡然无存,伤感之情自然流露。“钱塘依旧,潮生潮落。万点灯光,羞照舞钿歌箔”,作者心中明白钱塘江潮涨潮落仍像从前,往日火树银花,灯光锦簇。“羞”字指权贵们仍沉溺歌舞,不知亡国之羞。“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昭君泪流,手撚琵琶弦索”,作者伤感地表白梅花凋残,春光不久。腹有满腔之愁,只能寄托在哀声悲音之中。“离愁聊寄,画楼哀角”,作者词尾写离愁苦闷之时,又聆听着幽咽角声,恰如挽歌,令人伤心至极。
这首词作为元兵兵临于城下之时,在其词中也可以看出有一种大厦将倾前夕的危机感,言辞之间,有的只是叹息和无助。
少年心在尚多情。
碧桃花下,醉到三更。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
上一篇:宋词《忆秦娥·万俟咏》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宋词《忆秦娥·汪元量》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