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木兰花①·张先》
人意共怜花月满②。花好月圆人又散。欢情去逐远云空③,往事过如幽梦断。 草树争春红影乱。一唱鸡声千万怨。任教迟日更添长④,能得几时抬眼看。
①木兰花,词牌名,又名玉楼春。 ②怜,喜爱。 ③逐,追。 ④迟日,日头。
此词抒写了情人欢聚之后分离的心灵失意与惆怅。风格含蓄清丽,蕴藉灵秀。
上片借花好月圆回忆情人相聚及分离后的惆怅。“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指出人们普遍的心理都是希望花好月圆,然而团圆之后又是分离的痛楚。引出下句作者对往事如梦的感慨:年轻时种种欢爱,已追逐远天的云与天空去了,杳无踪迹。人们内心的渴求与现实的矛盾的碰撞,加之美好事物的不可追寻,使上片充满惋惜与失落的味道,读之心生抑郁之情。
下片借具体生活画面,从女子角度再回忆二人难解难分之状。“草树争春红影乱。一唱鸡声千万怨”,春日的早晨,征人就要起程,引得女子千万声埋怨。一个“怨”字写出女子的难舍难分与内心的痛苦。就算教日头推迟升起,让时间增长一些,又能多看爱人几眼!感情深婉感人,真真是柔肠千转,寸心伤透,却又无可奈何!
全词以花的盛开与凋谢,月的完满与残缺,写人生的无奈,与情人分离的不舍,使全词充盈清新、清透、莹洁的韵味。更有“一唱鸡声千万怨”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木兰花,唐教坊曲有《木兰花令》。宋人《木兰花词》,皆《玉楼春》体,七言八句,五十六字。五代毛熙震、魏承班、韦庄,各有《木兰花》调,为此调正体。
●苏轼作词,也受过张先指导。苏东坡比张先小46岁,听到张先病逝之际,特作了《祭张子野文》,文中说:“我官于杭,始获拥彗,欢欣忘年,脱略苛细。”“拥彗”,即表明苏轼认张先为师;“脱略苛细”,则表明张先曾帮苏轼修改润色、斟字酌句。然而,在生活中,苏轼似乎从未尊张先为“老师”,张先也“为老不尊”,不以为意。两人之间,戏谑打趣居多。
●魏庆之《诗人玉屑·诗馀》引晁无咎(补之)语:“张子野与柳耆卿(永)齐名,而时以子野不及耆卿。然子野韵高,是耆卿所乏处。”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子野清出处、生脆处,味极隽永。
柳永也有一首回忆往昔欢聚和抒写相思的词作,可供品评。
昼夜乐
柳永
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况值阑珊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上片追忆她与情人的初次相会。她一心认定“便只合,长相聚”。但事与愿违,初欢即又是永久的分离。暮春时节所见到的是“乱花狂絮”,春事阑珊。春归的景象已经令人感伤,而恰恰这时又触动了对往日幽欢幸福与离别痛苦的回忆,愈加令人感伤了。“况值”两字用得极妙,一方面表示了由追忆回到现实的转换,另一方面又带出了见景伤情的原因。“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直恐”两字使用得很恰当,事实上春归与人去是无内在联系的,她所作的主观怀疑性的判断,将二者联系起来纯是情感的附着作用所致,说明思念之强烈。下片“一场寂寞凭谁诉”,在词情的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场寂寞”是春归人去后最易感到的,但寂寞和苦恼的真正原因是无法向任何人诉说的,也不宜向人诉说,只有深深地埋藏于内心深处。于是整个下片转入抒写自身懊悔的情绪。“算前言,总轻负”,女子感到自责和内疚,轻易地辜负了他的情意。再讲“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可以看出她当初未考虑到离别后情感上竟如此难于割舍。他不仅举措风流可爱,而且还品貌端正,远非一般浮滑轻薄之徒可比,实是难得的人物。而这个人“更别有、系人心处”,写她才能体验到的好处,也是她“难拚”的最重要的原因。结句“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这位妇女悔恨和思念的精神状态,如此造语不但深刻,而且俏皮,十分传神。
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
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上一篇:宋词《望海潮·柳永》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宋词《桂枝香·王安石》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