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扬州慢·姜夔》中吕宫
中吕宫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淮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①。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②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③,竹西佳处④,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⑤;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⑥,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①淮扬,扬州别名。荠麦,麦和荠菜,一说是野麦。 ②戍角,城头士兵所吹的号角。 ③淮左名都,宋在淮扬一代置淮南东路,称为淮左,扬州是淮左名城。 ④竹西,扬州竹西路风景佳丽,有竹西亭。 ⑤胡马窥江,指金人屡次犯扬州,觊觎长江,以图南侵。 ⑥杜郎俊赏,谓杜牧英俊爽直而善于欣赏。
诗人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这一天,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残破景象,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反映了南宋时人民遭受的战争灾难。
词的上阕写景,着重写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整个扬州城一片萧条、凄凉。词人本来是抱着很大的希望来观赏古城的,但实际情况却是:当年垂柳夹道、春风弥漫的十里街衢,如今却是一片自生的荠菜和野麦,青色无限。扬州也只剩下荒废的池塘和高耸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至今感到愤恨,不愿再提起这残酷的战争。暮色降临。戍楼上号角的声音更显出这座空城可怕的寂静。
下阕抒情,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伤今怀古,抒发感慨:扬州所遭受的破坏远远超出姜夔的意料,因而在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心潮起伏,难以平静下来。纵然有当年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那样春风得意的文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心情。夜晚,作者在月下徘徊,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中写的二十四桥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听不到美人吹箫的声音了,凄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桥下江中波涛激荡,显得十分清冷、空寂。想那桥边的红芍药,现在已经无人有心情来欣赏它们了,可是它们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鲜艳的花朵,它们究竟是为谁生长为谁开呢?
本词用语凝练精警,诗意含蓄。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言有尽而意无穷,也是这首词的特色。
荠麦、废池、乔木、黄昏、清角 、冷月这一系列意象的组合表现了扬州的“哀景”。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则谓之无境界。”姜夔把浓厚的家国之感融入到对扬州景物的描写中,用了极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营造优美的意境,宛如一曲哀筝弹罢,余韵袅袅不绝,令人回味良久。真不愧是词学大师的千古名作。
●扬州慢,南宋姜夔自度曲。夔路过扬州,有感于被金兵劫掠后的城邑萧条,因制此曲。双调九十八字,平韵。
●姜夔在这首《扬州慢》中一共化入了杜牧的四首诗:
①“竹西佳处”出自杜牧《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②“青楼梦好”出自杜牧《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③“纵豆蔻词工”出自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④“二十四桥仍在”出自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不管兴衰荣辱都是历代文人笔下不舍的城市。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蔼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静寂。第一联以“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都十分精细。第二联从视觉角度写静,以青苔满阶、白鸟徘徊,暗示寺的空寂人稀。第三联从明暗的变化写静。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晖,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格外的暗,分外的静。第四联诗人又别开生面,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诗人感慨系之,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多少身世感受、凄凉情怀。这首诗艺术构思是十分巧妙的。
两首诗词同是写景抒情,然姜夔的《扬州慢》描绘的却是扬州的荒凉景象,抒发的是词人山河破碎的国仇家恨。《题扬州禅智寺》则是诗人的身世感受,热闹的扬州反衬出内心的孤寂。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上一篇:宋词《念奴娇·陈三聘》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宋词《暗香·姜夔》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