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王沂孙·醉蓬莱》王沂孙
王沂孙
归故山①
扫西风门径②,黄叶凋零,白云萧散。柳换枯阴,赋归来何晚。爽气霏霏③,翠蛾眉妩④,聊慰登临眼⑤。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数点寒英⑥,为谁零落,楚魄难招⑦,暮寒堪揽。步屟荒篱⑧,谁念幽芳远。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试引芳尊⑨,不知消得,几多依黯⑩。
注释 ①故山:指词人故里会稽。②门径:门前小路。③霏霏(fēi):云气很盛的样子。④翠娥眉妩:原指美人妩媚的蛾眉,此处形容远山如蛾眉。⑤登临:登山临水。⑥寒英:耐寒之花。此处指菊花。⑦楚魄:战国屈原《招魂》:“魂兮归来! 反故居些!”⑧步屟(xiè):漫步。屟,原指鞋的木底,后指木屐。⑨引:持、拿。芳尊:酒器之美称。⑩依黯:形容感伤别离、怀念远人的心情。
北山古屋图 【清】 方士庶 江苏省美术馆藏
鉴赏 同样是回归自己的故乡家园,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何等快乐、何等自如的诗人形象:“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可是,为什么在王沂孙的这首《醉蓬莱·归故山》中,我们却读到截然相反的心情?为什么一个人在回到自己故乡的时候,还会这样悲伤呢? 难道是时光已晚、鬓发已苍么? 是一事无成、落魄返乡么? 还是城郭尽换、亲友零落,抑或有其他难以明言的隐情?
全词以“扫”字引领,顿生萧瑟之感。西风扫去门径前的落叶,点明是晚秋时节,“黄叶凋零”显出秋季万物衰败之感,“白云萧散”同样营造出萧条凄凉之境。潘岳在《哀永逝文》中云:“视天日兮苍茫,面邑里兮萧散。”意境相似。首三句的三种自然物象使整首词作蒙上悲哀的色彩。“柳换枯阴,赋归来何晚”,引入陶渊明典故。陶渊明曾在宅边种植柳树,并自号“五柳先生”,也曾赋《归去来兮辞》来抒发弃官归园时的欣然自得,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坦言:“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而如今,王沂孙却感叹到:“赋归来何晚。”在“未远”和“何晚”的对比中,包含着强烈的暗羡和追悔。他是在追慕陶渊明处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中,一生拙守田园的淡泊宁静么?詹安泰在《花外集笺注》中认为:“元代袁桷《延祐四明志》:‘至元中,王沂孙庆元路学正。’碧山确曾一度出仕新朝……此词‘扫西风门径,黄叶凋零,白云萧散。’‘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则为(出仕)归来后故国今昔之感。”此说不无道理。王沂孙在元世祖至元中,时年约五十岁时,被元代朝廷强行征召,短期出任过“庆元路学正”的官职。这首词即是他以老病辞归故里后所作。
或许正是有过这样的经历,词人才会产生如此感慨:一方面是未能及早脱身,而被迫以遗民身份出仕元朝,所以有“归来何晚”的悔恨;另一方面是想到已经灭亡的南宋,对于故国故人的深切怀念。“爽气霏霏,翠蛾眉妩”,这是以登高时所见的自然景观来振起词作。秋高气爽,云气氤氲;远山如黛,妩媚青翠。相比于首句的萧瑟秋风,景色为之一换。可是如此的美景却不能让人开怀,“聊慰”二字点出无奈和哀愁。原来是“故国如尘,故人如梦”,原来是山川依旧却物是人非,原来他念念不忘的,是如前尘往事的故国风华,故人情意。“登高还懒”写出潦倒、疲惫,写尽人世间历尽沧桑的旅人内心。
“数点寒英,为谁零落?”这疑问也问得凄凉。深秋时黄叶凋零,寒英零落,假如这美好事物的消散有人欣赏、有人懂得,那么零落也是值得。可是有谁来怜惜呢? 反观王沂孙的一生,此时的他,又何尝不是在西风中零落的寒英? 垂垂老矣,或许他也有虚度一生的疑惑? 这恰如屈原曾在《离骚》中发出过的叹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屈原的《招魂》中,曾以“魂兮归来! 反故居些”来召唤客死秦国的楚怀王魂魄归来,词中化用此典故,以“楚魄难招”寓恋君思国之情,暗指宋幼帝厓山蹈海身亡的惨状,而“暮寒堪揽”则加重了这寒气的凛冽。这“暮寒”是现实中的寒冷,还是内心的凉意?也许兼而有之。“步屟荒篱”,告诉我们作者的行踪从“登临”回到了旧居门前的“荒篱”。他再一次为“寒英”提出疑问:“谁念幽芳远?”与其说这是疑问,不如说这是一句叹息。“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一层又一层的秋意铺展开来,每一个个体都沉浸在孤寂中,而最深的孤寂是词人的内心。于是无边的萧瑟弥漫开来,所有的一切都将归于寂静、凋零。“试引芳尊”,是希望以醉消愁;然而悲伤已太浓重,比秋夜的黑暗还深,“不知消得,几多依黯”,则是醉中也不能消解忧愁的伤感。
词作沉郁蕴藉,以低徊婉秀写出浓烈悲情。“柳换枯阴,赋归来何晚。”这是以南宋遗民身份出仕元官的悔恨自责。“故国如尘,故人如梦。”这是宋亡之后饱经沧桑的词人疲倦的心声。“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陆辅之《词旨》列此句为“警句”。有限字词,无限辛酸。(黄阿莎)
上一篇:《两宋词·叶梦得·醉蓬莱》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两宋词·姜夔·长亭怨慢》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