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李石·长相思》李 石
李 石
暮 春
花飞飞。絮飞飞。三月江南烟雨时。楼台春树迷。双莺儿。双燕儿。桥北桥南相对啼。行人犹未归。
鉴赏 这是一首春词,形式是代言体,作者以精致的笔法描写了闺中女子的相思,全词清澈如水,却含义隽永。
闺愁,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永恒主题,古代的科举制度和行政制度强化了这一悲剧,男子为了理想,游宦在外;女子独守空闺,寂寞孤单,他们“相去万馀里,各在天一涯”(《古诗十九首》),只能细数相思的悲哀。
“三月”,正值烟花之春,蕴涵了一年的风致与美好,本应是嫣红姹紫,烂漫妍丽,开篇却已是“花飞飞。絮飞飞”的憔悴色调。“花飞飞”摇落一地残红,“絮飞飞”催落几多离人泪,两个“飞飞”的连用,增添了时间流逝的紧迫感,将春推向了迟暮。花自飘零,人自等待,游子不在身旁,美人无人珍惜,无人欣赏,只能任凭红颜憔悴,芳华老去,愁断人肠,也许此刻她也会有“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的抱怨吧。
“三月江南烟雨时”,本是一幅清新、明雅的图画,江南三月,烟雨蒙蒙,如诗如画,风情无限。想当年,他们曾一起看繁华似锦,品细水长流,体味生活的真美,而今却空余她一人。此情此景,在她心中只是美之迟暮,美的破碎。细雨潇潇,如泣如诉,点点滴滴,打在她的心头,不经意间,心雨与之交融,涤荡起朵朵哀愁。
“楼台春树迷”,表明了此时女子正在倚楼颙望,满眼春树迷离,不辨游子的方向,所寻无迹,空负佳期。“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女子的心也随着迷茫的绿色,渐飘渐远。
“双莺儿。双燕儿”是一幅温情脉脉的画面,莺燕也是双宿双飞,女主人公却是如此孤单,莺燕还能“桥北桥南相对啼”,行人却犹未还。对比映衬,更觉伤悲,原来“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也许此时“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金昌绪《春怨》),正是女子此时的心声吧。全词在一片幽婉中收笔,而其中的相思却如游丝回荡不绝。
这首春词格调清淡,语言如水,虽短小精悍,却是浅语长情,将女子的闺愁表现得自然、真切,耐人寻味。(张雅莉)
潇湘八景图(局部) 【元】 张远 上海博物馆藏
链接 宋代的教育。在宋代,我国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与之相应,教育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教育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雕版印刷业、造纸业的发达和理学的形成,为教育的普及和教育制度的改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宋代教育是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官学、私学都很发达,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和新特点。
就官学而言,其规模较唐代扩大,体系和制度进一步完善。一、朝廷多次兴学,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建立各类官办学校。仁宗时进行了首次兴学运动,太学独立建学,创建武学,地方普建州县学。其后,神宗、徽宗又接连两度兴学,创办多种学校,完善学校制度。三次兴学运动,使宋代的官学日趋完善。二、官学设科进一步增加。除儒学、律学、医学等为前代已有外,新增设了武学和画学等。三、教育平民化,学生空前增多。
除官学外,宋代的私学也很发达,遍布于城市与乡村,承担着整个社会中绝大部分的蒙养教育和部分青年、成年人的教育。这些私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教育儿童而设的蒙学,有乡校、村校、义学、家塾、冬学、会馆、书会等名目,主要进行初步的道德行为规范训练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学,以识字、写字、作对、读诗、背书为主,编写了以《三字经》为代表的诸多蒙学教材。另一类是为年龄较长、程度较高的青年学子设立的研究学问和准备科举的私办书院及经馆。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书院的兴盛及其制度的形成却在宋代。宋代书院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程度高于一般私学,是我国私学教育发展的高级形态。
上一篇:《两宋词·万俟咏·长相思》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两宋词·陆游·长相思》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