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苏轼·永遇乐》苏 轼
苏 轼
徐州梦觉,北登燕子楼作①。
明月如霜②,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③,铿然一叶④,黯黯梦云惊断⑤。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⑥。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⑦,为余浩叹。
注释 ①燕子楼:在徐州城北。唐贞元中张愔镇守徐州,建此楼以居家妓盼盼。张死后,盼盼怀念旧情不嫁,居燕子楼十余年。白居易有《燕子楼三首序》记载此事。②明月如霜:唐李频《八月十五夜对月》:“坐无云雨至,看与雪霜同。”天清月明之夜,月光才能与雪霜同色。③紞(dǎn)如:即“紞然”,击鼓声。紞,象声词。④铿然:金石声,这里指树叶落地的声音。⑤黯黯:黯然、沮丧的样子。梦云:借楚王梦巫山神女“旦为行云,暮为行雨”之事,喻作者梦见盼盼。⑥“望断”句:用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句意。⑦黄楼:在徐州城东门上,苏轼守徐州第二年带领军民修缮城墙防御洪水,既成,拆毁城上的“霸王厅”建了黄楼,取意以黄色主土,可以阻水。
露台秋月图 【清】袁江
鉴赏 本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十月,苏轼徐州任上。全词以“梦”为契机,写景议论相结合,抒发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与感慨。苏轼因与新党政见不合,自熙宁四年(1071)离京外任以来,辗转杭州、密州、徐州,一直未能回京,也未能回家。苏轼自请外任的本意是躲避朝廷的斗争,可是这种斗争仍然强烈影响着他的命运,更影响着他的心情。一种希望被重用、又害怕卷入漩涡的矛盾,煎熬着他,让他徘徊于期望与失望、喜悦与恐惧之间。然而智者之为智者,就在于他永不停歇的思考,而且越是面临深重的磨难,就越能深入地思考人生,思考命运,思考那些造成自身苦难的原因以及解脱的办法。这种思考的成果,或者说标志之一,就是这首《永遇乐》。
苏轼爱写梦,也特别能写梦。他写梦的时候很少强调梦境是什么,而是往往由梦联系到现实,再由此想到人生的空虚,然后回归到清静和旷达的心境。这次他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了自己游览燕子楼,看到了传说中的名妓盼盼。据清王文诰《苏诗总案》卷一七:“元丰元年戊午,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梦登燕子楼。翌日,往寻其地,作《永遇乐》词。”根据诗的情况判断对应词的写作情况,这是可靠的,不过我们对于其中细节自然不必深究。从词意上细细推敲,应该是苏轼梦醒之后立刻去燕子楼,随即作了这首词。
上阕从“明月如霜”到“铿然一叶”全部都是梦境。“明月”三句描绘了燕子楼下小园的清幽,这十分符合一个古老庭院的夜景,也符合梦境应有的寂静。“曲港”三句,由静入动,仿佛平静的湖面起了一层波纹,“跳鱼”“泻露”的描绘透着“鸟鸣山更幽”的效果。鱼儿敢跳出水面,圆荷上有未泻的露珠,这都说明此园已久无人居,自然而然引出下一句“寂寞无人见”的感叹。这一感叹含有许多意思,或许这正是苏轼这些年感悟出来的人生真谛。若干年之后苏轼在黄州写下《记承天寺夜游》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那时延续的正是这种独特的感悟:世上本处处都有美景,只是“寂寞无人见”罢了。这种感悟到了《赤壁赋》中,苏轼又作出了总结,他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生命中许多美好的事物,只有拥有通达的心才能够看到,才能够欣赏。如果被功名利禄束缚,汲汲于仕进,不能忘怀于一时的得失,就将失去欣赏美景的一颗真心。
“紞如”“铿然”二句,骤然把上文的“波纹”变成了“波涛”,如惊雷般把梦境打破。醒来的苏轼觉得心中黯然,大概是舍不得遗忘梦中的美景,于是他决定去寻找那个梦境。可惜夜色茫茫,重寻无处,只能空把小园行遍。但在寻梦的同时,苏轼也开始了他的思考,于是有了下阕。
下阕全部都是议论,可是却丝毫没有生硬的感觉。“天涯”三句写尽了现实的愁闷:“天涯倦客”是宦途劳苦的愁,“山中归路”是隐居不得的愁,“望断”句是浓浓的乡愁。这些“愁”曾经一直纠缠着苏轼的心,让他苦闷异常,但此时他忽然得到了启示。“燕子楼空”三句,暗用那个著名的故事,但是故事本身的内容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物是人非的凄然。前人非常激赏这三句词,认为这是化用故事时简洁而有深意的典范(见本词集评)。
写到此处,苏轼的心中已经充满了澎湃的感慨,接下来他饱含悲伤也饱含喜悦地写下了本篇的名句。“古今如梦”三句,由燕子楼的故事想到现实中的自己,再推而广之,想到古今全部的历史,其感慨已超越了自我,涉及了人生与宇宙。结尾三句,再把思路拓展开去,由古今而想到未来。他设想若干年之后,后人再看到黄楼时,就会凭吊自己,其感情也正如自己今日凭吊燕子楼一样——历史不过是一种无奈的重复而已。这种感慨,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已有表达,所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但这种虚空、无奈然而极其强大的力量,给了苏轼心灵的解脱。在这不可违抗的造化面前,一切得失荣辱都那么渺小,于是苏轼忘怀了政治风波带给他的烦恼,开始觉得恬淡,觉得安心,觉得能够无往而不前。这种超脱但并不消沉的境界,在以后苦难的日子里,给了苏轼极大的安慰和坚持下来的勇气。或许在那些艰难的岁月中,他也曾无数次地回忆起这首词,吟咏它,歌唱它,提醒自己坚强而恬淡地活下去,提醒自己去寻找生命中每一份美好的感情。(姚苏杰)
集评 清·沈祥龙:“词当意馀于辞,不可辞馀于意。东坡谓少游‘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二句,只说得车马楼下过耳,以其辞馀于意也。若意馀于辞,如东坡‘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用张建封事。白石‘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用寿阳事,皆为玉田所称。盖辞简而馀意悠然不尽也。”(《论词随笔》)
清·郑文焯:“燕子楼未必可宿,盼盼更何必入梦,东坡居士断不作此痴人说梦之题,亟宜改正。公以‘燕子楼空’三句语秦淮海,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余尝深味是言,若发奥司。”(《大鹤山人词话》)
链接《永遇乐》词牌。《词谱》卷三二《永遇乐》:“此调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者始自北宋。(按:始见于柳永的《乐 章集》)……平韵者始自南宋,陈允平创为之。”又名《消息》。双调,一百零四字。该词牌的句式以四字句为主,句式整齐,一般两三句用一韵,有利于扩展铺叙。仄韵体多用入声或是用拗句,以利于抒写慷慨之情。
黄楼。故址在今江苏徐州市故黄河公园内黄河南岸大堤上。北宋时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所建。据宋苏辙《黄楼赋并序》载:“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河决于澶渊,东流入巨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乃请增筑徐城,相水之冲,以木堤捍之,水虽复至,不能以病徐也。故水既去,而民益亲。于是即城之东门为大楼焉,垩以黄土,曰:‘土实胜水。’徐人相劝成之……”此后文人登楼怀古、题咏者甚多,为徐州五大名楼之一。1988年修复。
上一篇:《唐宋五代词·李存勖·忆仙姿》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两宋词·李清照·永遇乐》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