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蒋捷·一剪梅》蒋 捷
蒋 捷
宿龙游朱氏楼①
小巧楼台眼界宽。朝卷帘看。暮卷帘看。故乡一望一心酸。云又迷漫。水又迷漫。天不教人客梦安。昨夜春寒。今夜春寒。梨花月底两眉攒②。敲遍阑干。拍遍阑干③。
注释 ①龙游:今浙江龙游县。②眉攒(cuán):双眉紧蹙。③拍遍阑干: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仿古山水图 【清】 方士庶 上海博物馆藏
鉴赏 龙游是浙江省旧县。朱氏不详。这是词人漂泊异乡时的思乡之作,与《一剪梅·舟过吴江》情味相似,也许为同一时期的作品。以淡语写深情,融景语入情境。这是蒋捷词中让人难忘的乡愁。
词题交代地点,首句点明登临。已经无法考证的朱氏楼,是词人偶然停泊的宿处。楼台虽小,而视野极好。词人登楼,卷帘而看,眺望故乡,然而云水弥漫,归路迢迢,不觉心酸。下阕写夜晚睡下时,春寒料峭,词人梦醒,似乎上天也不让游子做个安稳的梦。无奈只好起身,月底梨花溶溶,人不寐,愁轻袭。眉头深锁,站在白日眺望的栏杆前,一声声,拍打着,以慰思情。
词意明晰简单,几无深意。然而痛楚之深,乡情之深,却在这寻常浅近的语言中娓娓道来。南宋亡后,词人多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登楼眺望故乡的滋味,也许每一个人都尝过。周密曾在登蓬莱阁时以苍老的笔意写道:“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与这首词作相较,更为苍茫感慨。
词中首句,以“宽”对应“小”,拉开了视野的宽度。以“暮”呼应“朝”,拓展了时间的长度。“卷帘看”这一简单的动作在不断重复,早上做,晚上还在做。无形中设置了疑问:为什么要反复地卷帘眺望? 为什么起笔就要提到视野开阔?第三句才回答这个疑问,同时也点出词作的主题:望乡。
明明朱氏楼上视野开阔,然而即便如此,也遥望不到故乡的模样。明明是望一次,就要心酸一次,然而还是“朝卷帘看。暮卷帘看”。内心情愿承受着这一次又一次的心酸,不怨不悔地执著眺望。情深意切,云水弥漫,乡愁弥漫。
漫长的距离阻隔在家乡和游子之间;踮足眺望,是内心难以平静难以释怀的一刻。望而不可见,求而不可得。脆弱的人生与渺茫的睽隔,难以抗衡的苦楚成为内心的鸩酒。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永恒的主题。在古老的诗歌源头《离骚》中,诗人的飞升就停留在望乡时被乡愁所击中的一刻:“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在唐代,多年被贬在蛮荒之乡的柳宗元在望乡不得的情况下写道:“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而蒋捷只是淡淡地写道:“故乡一望一心酸”,不是那么浓烈,也不是沉痛凄厉,只是有些心酸。这更接近于《古诗十九首》中在水边采摘芙蓉的花朵而引发的思乡惆怅:“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下阕写春寒惊客梦。天气的寒冷原本只是自然的现象,此处却将天意与乡愁联系在一起。春寒袭人,客中衣衾单薄,夜里难以入眠,于是“梨花月底两眉攒”。洁白的梨花,孤单的月下,为乡愁所困扰的词人眉头深锁,只能“敲遍阑干。拍遍阑干”。这歇拍也含着辛弃疾“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感慨。词中重复使用敲打栏杆这一意象,只更换“拍”“敲”二字,足见其愁之浓。
一剪梅这个词题有隔句用韵与句句用韵两种。本词句句用韵,且上下阕中分别出现两次重复。词意悠长,乡愁缭绕。此词之佳,不在深刻,而在寻常;不在顿挫,而在悠长。(黄阿莎)
链接 古代第一部建筑法规——《营造法式》。此书由李诫编修而成,始于绍圣四年(1097),成于元符三年(1100),崇宁二年(1103)镂版印刷刊行。此书共三十六卷、三百五十七篇、三千五百五十五条。对历代工匠传留经验及当时建筑技术成就均作了全面总结,是当时中原地区官式建筑规范。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即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此占三十四卷,加之看详、目录各一卷,共三十六卷。看详对若干规定和数据作出说明。第一、二卷为总释和总例,其主要考证每一建筑术语于古代文献中不同名称及当时通用名词和书中所用正式名称,并订出总例。第三至十五卷为工种制度,说明每一工种如何按建筑物等级大小选材,以及各构件比例尺、艺术加工方法和各构件相互关系与位置等。第十六至二十五卷按各作制度内容规定了各工种构件劳动定额与计算方法。第二十六至二十八卷规定各工种用料定额和有关工作质量。第二十九至三十四卷为图样,包括测量工具及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和彩画作的平面图、断面图、构件详图及各种雕饰与彩画图案。本书虽为建筑施工管理的技术书籍,但书中涉及了建筑设计、结构、用料、制作和施工等多个方面,全面地反映了宋代建筑工程的技术和艺术的水平,是宋代建筑技术向标准和定型方向发展的标志。
一剪梅
蒋 捷
舟过吴江①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②。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③。银字笙调④。心字香烧⑤。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释 ①吴江:今江苏吴江市。②渡,原作“度”,桥,原作“娇”,今依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改。秋娘渡、泰娘桥:苏州地名。蒋捷《行香子·舟宿兰湾》:“过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③客袍:外出穿的衣服。④银字笙:笙管上标有表示音调高低的银字。⑤心字香:制成篆文“心”字形状的香。
鉴赏 这是一首乘船过吴江时写作的词,也可以看作蒋捷在疲惫的人生旅途中偶然流露的心声。初次读这首词,极容易将“酒”误看成“雨”字。酒浇春愁,是从雨浇万物中联想而来,所以这词中含着雨意。愁非酒不散,且需如雨般的酒才能消去,这又暗含着“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菩萨蛮》)的悲意。春日引人伤愁,这是亘古以来的伤春主题;乘船远离家乡,是蒋捷后半生常年的漂泊。如今在这烟雨蒙蒙的河流中行舟,船中的词人,心随舟摇。
江天苍茫,一叶扁舟。“江上舟摇”,与其说是舟摇,不如说是心摇。他的视线望向岸边:“楼上帘招。”从前他也有过“少年听雨歌楼上”(《虞美人·听雨》)的缱绻时光,而如今酒楼上挂着招揽客人的帘子,对他却毫无吸引力。舟仍在前行,不因酒楼帘子的招揽而停下,经过了秋娘渡,又过了泰娘桥。行程的流转伴随着风雨的交加,“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又”字表明风雨多日。江南的春天,风雨原本便是频繁的,“风透春衫,雨透春衫”(无名氏《一剪梅》),这长年的漂泊与风雨的寒意,让原本便意兴阑珊、心绪灰暗的词人起了乡愁。
“何日归家洗客袍?”疑问的提出正是心结的所在。何日归家? 而家在何处? 蒋捷生于吴中望族,从前优游度岁,富贵安逸,而今国破家亡,茕独一身,在这风雨飘摇的吴江孤舟中,既已无家可归,又何言归家的行程。客袍多风霜,然而回到从前怎是洗净客袍那般容易? 又怎样才能回到梦中温暖宁静的家园? 这一句,以最简单的字词表达着出门在外的游子最殷切的渴望,然而渴盼又归结于无望。所以长久以来,这词能一遍遍引人忧愁。
以下二句,既是回忆,又是无家之人作有家之梦的畅想。“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其间宁静和穆,温馨甜美,是无须多言的人生幸福。而这幸福的珍贵,只有饱受流离之苦的人,才体会得到。先甜后苦,备觉甜之受用。再从梦中惊醒,看眼前风雨流水,才知往昔已逝,空叹息。时光腾腾而去,一个“抛”字,道尽无奈与荒凉。“容易”其实是在不容易的辗转追悔中,以淡然语,写深悲意。最末一句最为人称道,看似简洁,却极浓烈。他选择自然界中寻常的两个事物:樱桃与芭蕉,并以这两个事物自身特有的颜色入手,鲜明对比,简练深刻。对于时光的流逝,这是无数词人慨叹过的话题,苏轼《洞仙歌》云:“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韩元吉《六州歌头》云:“人自老,春长好。”然而蒋捷这词中出人意料的好处,是以春日中随季节而变化颜色的两种植物,以鲜明的色彩,写出无形无色、无影无踪的时光流逝之快速。红与绿,这对比让人惊醒。除了在意象的选择上别出心裁外,音韵上也极为悠扬。若写成“樱桃红了”,便断然无此效果,所以音韵流转的妙处在此可见。
这首小词,以空间与时间的双重交织,唱出一首游子的离歌。它是如此悠扬明了,曾唤醒多少人惆怅的乡愁;又有多少人在异乡的风雨中想起这首小词,因它以流畅自然的语言道出人们心底的忧伤。这是竹山词中让人永难忘怀的词作。(黄阿莎)
集评 明·潘游龙:“末句两用‘了’字,有许多悠悠忽忽意。”(《古今诗馀醉》卷一一)
清·李佳:“蒋竹山《一剪梅》词,有云:‘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久脍炙人口。”(《左庵词话》)
春景山水图 【明】 锺钦礼 日本金地院藏
上一篇:《两宋词·无名氏·一剪梅》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两宋词·醴陵士人·一剪梅》翻译|原文|赏析|评点